应用经济学院师生发表的部分论文概览(2024年9-10月)

时间:2024-11-18 点击数:

20249-10月,我院师生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概览如下:

 

基于空间品质的经济地理核心——边缘模型研究

杨开忠1,2,刘威1,董亚宁2,刘安国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摘要:随着经济从基于物质产品再生产向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再生产的转变,聚焦于传统有形物质产品因素的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已无法系统解释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和人才区域迁移机制。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包含空间品质及其溢价效应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发现:(1)新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型具有类突发性聚集、非对称维持点和完全自由贸易时空间并非无差异的新特征;(2)非农劳动力倾向空间品质更高的地区,且空间品质差距越大则流动趋势越明显;(3)缩小空间品质差距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便利设施水平以及区内和区际旅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识空间品质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作用,需要把握缩小空间品质差距的理论逻辑和重视空间品质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核心—边缘模型;新空间经济学;空间品质;品质溢价效应;经济地理;

原文载《地理学报》2024年第10期。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来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证据

郑世林1,2,汉馨语1,郭锡栋3,张子盈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3.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手动收集了20052018A股上市企业设立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数据,检验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实验室设立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水平,相对于未设立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设立企业申请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增长约12.31%,且重点实验室设立对“卡脖子”领域企业技术突破作用更大。机制检验表明,重点实验室设立主要通过政府财税支持、基础研究促进、吸收转化能力提升、研发投入激励等渠道实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研究发现,设立重点实验室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对下游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本文对评估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做了有益的尝试,对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企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

原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9期。

 

 

贸易新业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的证据

蒋金荷1,2,黄珊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下,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能否有效提升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于抢抓外贸发展新机遇、助推产业绿色转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检验了贸易新业态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存在显著的绿色技术创新偏向性,且地处沿海、绿色金融发展程度高、地区政府环境注意力水平高的城市,政策的影响效果越明显。就内在机制而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可以通过提高本土企业绿色管理能力、激发绿色产业创业活跃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应完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制度顶层设计,畅通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绿色创新效应发挥渠道,加快推进技术统一大市场建设。

关键词:贸易新业态;绿色技术创新;跨境电商综试区;双重机器学习;广义随机森林模型;

原文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926日(网络首发)。

 

 

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与动态演化——基于边际减排成本的分析

闫坤1,2,唐丹彤3,甘天琦4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农业源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建一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对1998-2021年联合减排情况下全国层面、九大农区及省级层面的农业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全国层面,联合减排情况下农业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小于单独减排下的相应成本,存在正向的减污效应与降碳效应,且二者呈现较好的协同趋势。在九大农区,除青藏高原区与黄淮海平原区外,其余农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较好;华南区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相对更低,具备更大的减污降碳潜力。省级层面,各省份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减污与降碳效应均随环境规制的加强不断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农业减污降碳效应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科学评估农业减污降碳潜力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农业;边际减排成本;九大农区;

原文载《中国农村经济》2024927日(网络首发)。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逻辑

孙博文1,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狭义上实现生态文明数字化、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实践创新诉求,又有广义上以新质生产力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理论创新空间。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文明生态化双重转型时代的到来,从文明形态演进视角探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两种新文明形态融合的内涵,以及廓清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构成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基于技术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下的文明转型历史逻辑,探讨生产力进步下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特征、内在关联以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生态文明内涵意蕴。立足生产要素理论创新和四次工业革命演进下“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理论,从要素、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治理以及全球文明互鉴等维度廓清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阐明培育数字生态要素、创新数字生态技术、发展数字生态经济、构建数字生态社会、弘扬数字生态文化、强化数字生态治理、建设全球数字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生态文明;新质生产力;

原文载《改革》网络首发20241024日。

 

 

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

张菀洺1,2,代伟3,刘晓华4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2.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4.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摘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本文构建了包含科研部门和科研成果转化部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活跃度整体出现了下滑,而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省际差异较大。在市场化缺失情形下,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科研转化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科技创新活跃度,深化市场化改革能够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和科研转化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活跃度。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科技创新活跃度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富差距小、科研资源多的省份更加显著。本文可以深化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对提升科技创新活跃度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活跃度;科技成果转化;

原文载《财贸经济》2024912日(网络首发)。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边界研究

吉富星1,阮小丫1,潘攀2,刘兆璋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当前,区域间政府债务风险共振已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新挑战,亟须厘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时空溢出效应和机理。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证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关联性,并基于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开展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债务扩张会引发本地债务风险增大;第二,相邻地区当期新增债务上升会驱动本地债务扩张、加剧地方债务风险,但相邻地区存量债务风险则具有参照点效应和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本地债务风险;第三,从作用边界看,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极限作用范围大致为500公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省际行政边界所阻隔,导致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同省城市之间;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呈现更强的策略替代型竞争,能够降低区域间政府债务风险溢出效应,但地方政府往往紧盯邻近地区的举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邻近区域的“风险预警”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债务管理体制,落实主体责任,细化风险防控体系,并合理引导地区竞争和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空间溢出效应;参照点效应;作用边界;财政支出竞争;

原文载《财贸经济》网络首发202486日。

 

 

碳公平视角下碳关税的内在缺陷、深层冲突与国际协同治理

陈迎1,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3.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欧盟提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是当前国际治理的热点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欧盟已完成碳关税立法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英、美等国家也提出类似法案。七国集团(G7)联手主导建立了国际气候俱乐部,为合作推行碳关税作准备。2020年以来国内涌现大量碳关税研究,多关注碳关税的直接经济影响,对碳关税的政治影响认识不足,缺乏在公平视角下对于碳关税的逻辑和内在缺陷的剖析,对于化解碳关税的国际协同治理研究还相对薄弱。作者在碳公平视角下开展碳关税问题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碳关税议题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理论预见、酝酿准备、试点受阻和立法实施4个阶段,从理念到政策、再到实施,呈现不断法律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特征。(2)欧美推行碳关税的逻辑起点在于碳泄漏,澄清碳泄漏认识误区有助于揭示碳关税存在的内在缺陷。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看,国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显著的碳泄漏,碳关税不是减少碳泄漏的良方。(3)欧美推行碳关税的影响不限于经济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带来理念、原则、方法、目标等多重冲击。碳关税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国际气候治理与国际经贸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以及各方对公平理念的认知冲突。(4)化解碳关税问题必须在碳公平视角下加强国际协同治理,可能途径包括:面对世界发展新形势、新挑战,加强各国公平理念的对话交流;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主平台,加强国际气候治理与国际经贸治理之间的沟通协调;在UNFCCC下启动碳关税议题的实质性谈判;通过国际合作开展全球价值链排放数据库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碳泄漏;碳公平;国际协同治理;

原文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七期。

 

 

以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

诸竹君1,高艺婷2,许明3

1.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数字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中心 2.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以数字经贸规则为代表的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存在“双重锁定”,凸显以对标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为核心促进“两链”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两链”融合存在的产业链低端嵌入、创新链低效转化、“两链”环流信息梗阻和“两链”耦合低质衔接问题,结合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的新特征,从数字技术“创新反馈”机制、数据流通“网络联通”机制、数字产品“产业驱动”机制、数字驱动型创新“精准链接”机制四大维度,提出通过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效率增进、要素优化、质量升级、动力转型”四条路径破解“两链”融合问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发展。应以“两链”融合发展为核心,以探索和对标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为优化路径,以“双重优势”引领的四元开放有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贸;高水平开放;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

原文载《改革》2024年第10期。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性研究

全世文1,2,张慧云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城乡融合,食物先行。本文测算并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食物消费结构、营养结构的趋同过程,然后采用收敛模型估算了3个指标的趋同稳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前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存在显著的收敛性,预测3个指标的城乡趋同稳态将分别达到97.5%91.0%96.7%。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对趋同稳态具有促进作用,但边际影响逐渐减弱。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将成为未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的主要驱动力量。但是,受制于食物供应体系的差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差距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完全消除。未来的政策方向应侧重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改善农村地区的食物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农村居民的食物获得条件。

关键词:食物消费;消费结构;城乡融合;消费升级;

原文载《中国农村观察》2024年第5期。

 

 

重大铁路工程与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基于青藏铁路的双重差分检验

周辉宇1,李瑞敏2,徐猛3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利用2003-2020年青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青藏铁路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运用平行趋势检验、随机抽取处理组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方法验证了研究结论。双重差分法能够克服由于变量内生性、遗漏变量等对模型估计产生的偏误,更有效地评估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的外部性。研究发现:总体上,青藏铁路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地区人均GDP,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增加了文化企业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机制研究发现,青藏铁路分别通过拉动投资与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提高人口流动性与旅游吸引力推动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青藏铁路产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对沿线非中心城市的有利影响较大。上述发现表明青藏铁路有利于青藏地区实现结构转型与共同富裕,且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短期内具有持续性。本文提供了重大铁路工程外部性的定量评估分析框架,为推动类似重大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可持续性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青藏铁路;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文化进步;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载《中国管理科学》网络首发20241017日。

 

 

国际航运受阻对全球经贸的冲击效应——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对红海航道的模拟分析

段梦1,杨昊雯2,娄峰1,3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文章以红海危机为背景,分析突发性事件导致海运供应链“断链”对全球经贸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模拟多情景下海运价格上涨对油气产业、粮食安全、国际经贸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突发性海运事件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全球经贸体系的正常运转,各国受影响程度不同,但影响幅度较为有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突发性海运事件的风险冲击。危机溢出效应导致欧盟与中日韩贸易运输成本上涨20%的情景下,中国经济将面临最显著的负向冲击。红海危机“蝴蝶效应”引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10%的情景下,中国GDP约增长0.02%。基于情景模拟结果,文章提出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协同处理红海危机,并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筑牢国际物流供应链,以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潜在变化。

关键词:国际海运;海运贸易;GTAP模型;运输成本;

原文载《国际经贸探索》2024年第10期。

 

 

转变税收优惠政策重点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专利盒”政策实践与启示

席鹏辉1,李瑶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专利盒”政策旨在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及专利市场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充分考虑转化环节的税收优惠,将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作为政策激励重点;从合理拓宽税基、科学制定税率以及注重新旧优惠税率的转轨三个方面提高税收优惠政策靶向性;通过多方协作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税收环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专利盒;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原文载《税务研究》2024年第九期。

 

 

以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核心要求与推进重点

尹振涛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市场、助力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并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仅是推动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突破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举措。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重点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打造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相协调、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从而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和充沛的动力来源。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强国;金融稳定;

原文载《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10期。

 

 

科技金融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徐亮1,徐海东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摘要:以科技金融体制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根据生产力理论和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了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匹配2009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实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效率提升效应和规模效率提升效应,即科技金融政策通过降低要素搜寻成本、优化投入转出效率、强化协同合作以及促进知识溢出提升,最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科技金融政策的生产力发展效应中存在明显的营商环境、资源错配和发展能级差异。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质效。

关键词:科技金融政策;新质生产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原文载《财经论丛》网络首发20241011日。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教兴国新战略

陈晓东1,2,杨晓霞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教兴国进行了系统部署,凸显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对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不仅使得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激烈竞争中加快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科技人才支撑。本文阐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具备的新特质——科技和教育发挥基础性引领作用、以科技人才为核心、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实现科教兴国新战略举措,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下好科教发展“先手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奠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石;突出创新驱动,引领科教事业发展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科教事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和原动力;以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目标,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应用和广泛推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教兴国新战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原文载《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10期。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家庭消费——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树1,苏杰2,姜迪3,4

1.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4.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

 

摘要:研究采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模型、Heckman两步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采用合成面板数据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促进家庭消费率的提高;从消费结构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总消费中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考虑城乡和收入差异后发现,在城镇居民和中高收入群体中,养老保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对2020年截面数据进行信贷约束分析后发现,相比于存在信贷约束的家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不存在信贷约束的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我国应积极实施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政策,促进家庭消费。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家庭消费;消费结构;城乡差异;信贷约束;

原文载《会计与经济研究》网络首发20241011

 

 

笔谈:高校非学历教育与人才强国建设

李盛兵1,周大志1,刘继荣2,3,张少雄4,5,周勇6,7,8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3.浙江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 4.岳阳学院公共课部 5.中南大学教育研究所 6.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实验室 8.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驱动下,高校非学历教育既肩负着通过面向社会办学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职业素养的重任,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学术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属性不一,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强化政策激励。本期的4篇文章分别从高校非学历教育服务人才强国建设、非学历教育的转型发展、非学历教育与教师学术成长、非学历教育与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路分析和政策分析,以期引发学界进一步深化高校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非学历教育;教育转型;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高校教师;学术成长;高质量发展

原文载《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五期。

 

 

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不同模式融资成本——基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双重视角

郭净1,2,霍家旭1,2,3,张居营1,2

1.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2.河北省数字金融治理与数据安全研究基地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数字金融对于纾解企业融资困境、降低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融资模式下数字金融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企业为样本,探讨数字金融对债务与股权模式融资成本的异质影响,并从内部盈余管理、外部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对称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资源和治理效应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相对股权,债务融资模式降成本效果更优;盈余管理和信息披露质量在债务融资中均起中介作用,而股权融资中仅信息披露有效。进一步分析显示,低管理层持股、大型及高新企业更受益于数字金融降低股权成本;高金融市场化地区及中小企业则更显著受益于债务成本降低。本研究有助于金融机构提供精准服务、企业优化融资策略与信息管理,推进我国数字金融发展。

关键词:数字金融;融资成本;融资模式;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信息披露;

原文载《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五期。

 

 

数字化水平调节下企业家精神对双元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检验证据

陈雄鹰1,2,何佳亮3,吴克强4,韩广奎3

1.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2.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3.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企业的创新成长活动受到了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深刻影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本文利用1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探索数字化水平在企业家精神与双元创新、企业成长之间所发挥的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中的数字化装备水平负向调节企业家精神对于利用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并在企业家精神与探索式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中存在U型调节作用;而数字化应用水平在企业家精神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中均存在U型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企业在不同的数字化水平下优化配置双元创新、促进企业成长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双元创新;数字化水平;企业成长;

原文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911日(网络首发)。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研究

孙博文1,2,杨霄斐2,苏鑫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在促进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了地区绿色化协同转型?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别构建中国省级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2012202030个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指数,并对其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对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其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均逐年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距明显;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仅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四省市耦合协调度高于0.7,达中度协调及以上水平,另有22个省份耦合协调度不足0.5,未达协调水平。基准回归显示,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地促进了数字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机制检验表明:(1)大数据试验区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条渠道促进了省级数字化发展,通过绿色创新促进了绿色化发展;(2)数字化与绿色化存在循环互促机制,体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具体地,“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是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以及数字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实现的;“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则是通过绿色创新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牵引效应实现;(3)大数据试验区强化了绿色发展的数字化效应;但未强化数字发展的绿色化效应,原因在于,大数据试验区提高了绿色创新能力,进而刺激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增强绿色发展对数字化发展的牵引效果;但由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能推动生产绿色化转型,导致大数据试验区未能强化数字发展对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4)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知识吸收能力更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化;绿色化;耦合协调度;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原文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911日(网络首发)。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有助于提升农户韧性吗?——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

邓晗1,苏岚岚2,孙同全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着力提升农户韧性、增强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测度农户韧性,采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探究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对农户韧性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能够提升农户韧性,尤其是改善了小农户的缓冲能力与学习能力;以采用电商与社会化服务表征的市场化衔接对农户韧性的提升作用大于以嵌入农业龙头企业或参与合作社表征的组织化衔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改善市场交易与促进治理参与是衔接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韧性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衔接现代农业对位于不同粮食功能区小农户韧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只种植粮食作物和兼种粮食与经济作物小农户的韧性有提升作用,且对于文化建设投入多、宜居水平高的村庄以及信息化条件好的家庭,衔接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韧性的效应更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探索构建农户韧性培育体系、完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及交易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农户韧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化衔接;市场化衔接;

原文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九期。

 

 

机器人、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屈小博1,吕佳宁2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已经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中国20162018年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引进机器人的企业中各类员工占比有明显差异,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相对高出5%,生产工人占比相对降低14%。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员工工资相对更高,尽管生产工人占比相对较低,但平均工资回报依然实现了显著提升,平均高出15.7%。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具备较高教育水平、较高认知与沟通技能的员工在机器人技术应用中更满足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并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工资回报。研究结论为中国劳动力市场适应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提供了相关政策应对的启示。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工资回报;

原文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94日(网络首发)。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逻辑意涵、现实约束与推进路径

陈秋红1,2,邱欣2,张宽3,4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4.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摘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这一引领作用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并融入乡村产业的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产业链建设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力量上以农民为主体,在根本目标上突出共享共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适应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科学选择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不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仍然在人才、资金投入、产业经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受到较多约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其引领作用也受到阻碍。未来应从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乡村产业经营、推进乡村产业链创新升级,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共建共享共富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

原文载《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五期。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基于客户集中度的研究

何理1,杨慧鹏1,冯科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竞争战略中的重要领域,其中客户是确保企业生存发展、适时了解市场动态、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当前,众多家族企业面临代际传承的过渡期,故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如何影响客户集中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0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样本数据,实证探究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并进一步识别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显著降低了企业客户集中度,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金字塔式、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度较高以及非高技术行业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企业客户集中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显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客户集中度的负向影响,主要通过增加获客投入,降低专有化投资和减少关系维护成本等渠道来实现。本文揭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供应链管理影响的微观机制,为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企业战略调整和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供应链管理;客户集中度;获客投入;专有化投资;关系维护成本;企业可持续发展;

原文载《工业技术经济》2024年第九期。

 

 

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破解“生产率悖论”——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梁雅楠1,张成2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在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否破解“生产率悖论”是值得关注的现实命题。基于CNRDS数据库,运用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破解企业生产率悖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非制造业行业中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自主创新效应、发挥人力资本优化效应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以差异化转型策略加强企业间数字化协同、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积极推进数字化变革。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生产率悖论;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载:《企业经济》2024年第九期。

 

 

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区域经济学

魏后凯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有别于西方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是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区域经济现象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阐释,探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及区际经济关系协调的经济科学。它是针对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与治理,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结构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区域经济学,必须面向高质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共同富裕,针对区域经济中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区域经济现象、形成机理和演变趋势,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逻辑范式和理论体系,推动形成适应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使中国区域经济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国经济学;新区域经济学;

原文载《区域经济评论》2024年第五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叶振宇1,郑韬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认清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概念内涵,纠正认识误区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各地区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从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有效的地区分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而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各地要寻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同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针对当前问题和未来可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高效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比较优势;高质量发展

原文载《齐鲁学刊》2024年第五期。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

左茜檀学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的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对农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越大。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收入农村家庭、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消费的正向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非农就业是互联网使用发挥效应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对农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建议提升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的技能和素养,加快推进互联网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以缩小农村消费差距。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农村家庭消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非农就业;

原文载《商业经济研究》2024年第十八期。

 

 

中国农村减贫与区域援助政策转向

魏后凯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农村减贫取得了巨大成效并被国际公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是中国农村减贫取得成功的“三大基石”。随着农村减贫的持续推进并取得成功,中国区域援助政策也在不断转向。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减贫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所在。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中国贫困地区转变为脱贫地区,过渡期内脱贫地区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县域的分化和过渡期的结束,现行脱贫地区政策亟须转向常态化的欠发达地区政策,实现政策对象、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转向。当前,亟须明确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和范围,建立完善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和国家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现行脱贫地区政策顺利转向欠发达地区政策。

关键词:农村减贫;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区域援助政策;

原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0期。

 

 

超大城市率先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进展、优势潜力与政策建议:以上海为例

李莹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超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上处于领先地位,为全国各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表率和先进经验。其中上海为推动共同富裕,在提高就业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推动慈善事业方法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巨大的人才红利、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先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优势。然而,上海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需要在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持续缩小各类收入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收入分配格局;

原文载《当代经济管理》网络首发20241025日。

 

 

消除全球贫困的理论缺陷与中国经验

檀学文1,2,欧阳鑫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为实现2030年消除全球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欠发达国家应采取何种减贫战略?国际援助方如何改善其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与合作?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发现,已有减贫理论对国家自主权以及国家积极角色体现不足,援助理论不仅分歧巨大而且忽视了对受援国减贫战略的嵌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减贫经验的再归纳得出理论启示,进而对上述两个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一方面,拓展“三支柱”战略,明确积极政府角色定位,建立面向消除贫困目标的“四支柱”战略;另一方面,尊重受援国主体地位,将外部援助有机嵌入受援国自主发展之中,建立嵌入式援助战略。本文结论是,正视中国减贫经验,尊重欠发达国家发展自主性和发挥积极政府角色,按照“四支柱”战略思路建设国家体制和培育国家减贫能力,按照嵌入式援助思路优化减贫国际合作机制。

关键词:消除贫困;中国经验;国家自主性;国际发展合作;嵌入式援助;

原文载《国际经济合作》网络首发2024108日。

 

 

“营改增”改革对企业税负和投资的影响:总体效应和行业对比

汪川1,张明进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营改增”是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投资从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政策手段。通过对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两阶段“营改增”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上市公司的税负且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行为;但政策效果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对于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房屋相关行业而言,“营改增”对于行业的作用效果主要集中在减轻税负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对科技类现代服务业和生活类现代服务业而言,“营改增”政策减轻了企业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研发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文娱类现代服务业而言,“营改增”政策的效果相对较弱。

关键词:“营改增”改革;企业税负;企业投资;行业差异;

原文载《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10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刘治彦1,2,3,代炳垚4,王谦1

1.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实验室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为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向智慧时代提供重要支撑。技术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构筑“产学研用”发展链条、筑牢绿色科技创新底色、构建相应新质生产关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本质逻辑;科技进步;管理创新;

原文载《企业经济》2024年第10期。

 

 

我国制造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测算

张延群1,2,贺伟东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是CES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从微观到宏观的加总方法,估计制造业28个行业的局部替代弹性,考虑资本强度异质性,将行业局部替代弹性加总为行业整体以及制造业总体替代弹性,并识别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研究发现,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整体替代弹性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总体替代弹性呈下降趋势,从19982001年的1.13下降到20112013年的0.88。技术进步为相对资本增强型。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对近20年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导致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技术进步方向;微观数据;宏观加总;

原文载《产业经济评论》网络首发20241021日。

 

 

增值税税率下调与产业链间接税税负差异——基于产业链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何代欣1,2,刘诗阳3,尹利伟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增值税减税对企业的间接税税负影响巨大。但少有研究从产业链视角探究增值税减税对上下游企业的非对称影响。本文利用2018年我国增值税税率下调的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增值税税率下调与制造业产业链的间接税税负变动的关系。本文运用产业链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制造业产业链的间接税负,发现在2018年增值税税率下调之前,上游制造业企业的间接税税负就比下游制造业企业高9%。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增值税税率下调具有非对称的减负效应,下游制造业企业的间接税税负比上游企业降低地更多(-0.36%),这导致产业链两端的税负差距继续扩大。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集中度高的下游企业间接税减负更多,居民消费率高的下游企业间接税负下降更明显。本文结论表明制定精准有效的减税政策需要考虑产业链税负差异,对上下游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

关键词:间接税税负;增值税税率;制造业产业链;投入产出表;

原文载《产业经济评论》网络首发20241021日。

 

 

延迟退休的作用机理与政策效应前瞻分析

杨昊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我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将于202511日起正式实施。施行延迟退休改革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抉择,要基于全局视角、放眼长远,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在改革渐进式落实阶段,需要深度分析延迟退休的作用机理,本文将基于宏观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与一般均衡视角,系统阐释延迟退休在人力资本、就业、收入、财政与社会保障四方面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可能带来的政策效应进行前瞻分析,以期激励个体做出自愿延迟退休决策,为推动劳动就业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协同优化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 延迟退休;人力资本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应;财政与社会保障效应;

原文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929日(网络首发)。

 

 

公共数据进场交易:现实意义、面临挑战与实现路径

吕指臣1,卢延纯1,江健楷2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要素的重要供给来源,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公共数据通过进场交易,可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带来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然而,我国目前仍存在数据交易法规制度不健全、数据交易机构之间不互通、公共数据产品供给不足且不均衡等问题。为提升公共数据的市场价值,促进数据驱动的经济增长,应健全数据政策和法律法规,丰富完善数据价格机制、鼓励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高效透明的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标准化、提升数据质量和互操作性,为推动公共数据进场交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公共数据;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进场交易;数据价格;

原文载《价格理论与实践》网络首发20241012日。

 

 

公正转型议题国际治理的挑战与前景

王谋1,刘莉雯2,康文梅3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3.忻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沙姆沙伊赫世界气候大会(COP27)授权成立了“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随后在波恩附属机构会议(SB58)和迪拜世界气候大会(COP28)上,各方开展多轮磋商,通过迪拜会议决定文件,初步明确了公正转型议题的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和工作形式。本文系统跟踪公正转型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历程,基于各方立场研究公正转型议题谈判进展,分析该议题的主要分歧、主要挑战以及谈判前景。各方在公正转型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公正转型是国际议程还是国内事务,公正转型议题的覆盖领域和功能,是否建立配套资金机制,单边贸易措施对公正转型的影响等。公正转型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公正转型”概念和边界的界定,对议题目标、任务的各自解读和解释,优先工作领域的识别,配套工作支持机制的建立,缺乏资金保障等。尽管公正转型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各方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具有积极的行动意愿,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推进公正转型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协同意义。

关键词: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正转型;气候治理;碳中和;可持续发展;

原文载《阅江学刊》网络首发20241012日。

 

 

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及建设重点

王业强1,罗杨帆2

1.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三种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创新基础设施能够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组关键的新型劳动工具,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培养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劳动对象和产生其他新型劳动工具,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作为一项重大的科技投入,创新基础设施能够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科学效益,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创新系统的各个部分,提出新时期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创新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工具;科技创新;

原文载《财经智库》网络首发20241025日。

 

 

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地方政府“五年规划”的证据

刘冰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利用地方“五年规划”政策支持信息和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并通过增强企业的创新协同效应、市场开拓效应以及行业竞争效应等机制产生作用。异质性分析得出,相比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更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并且较高的政策不确定性不利于企业创新。进一步分析得出,高质量营商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产业政策的创新产出效应,而且能够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丰富了营商环境对产业政策和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为推动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协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地方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技术创新;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

原文载《江汉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

 

 

 

搜索过程可能存在遗漏,敬请谅解,

若有遗漏,可联系学院研会学术部。

邮箱:faeftw@ucas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