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科教融合Seminar【第6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4-09-29 点击数:

20249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科教融合Seminar”6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图书馆笃学讲堂成功举办。本次Seminar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于宪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宁健康宣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主持会议。多位青年学者及部分在校本、硕、博学生参加。

 

图片

于宪荣宣讲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于宪荣围绕《企业ESG表现与共同富裕——基于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一文展开了宣讲。论文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入,阐明提高劳动者报酬,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而近期ESG理念持续升温,是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价值创造理念。企业ESG可以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员工议价能力、缓解资本劳动比的方式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论文实证分析了企业ESG的改善对于提高劳动份额的促进作用,并使用《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作为外生冲击进行政策冲击检验,以缓解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考虑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异,使用PSM的方法进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匹配。进一步地,使用样本前一年企业ESG得分与我国国家层面ESG指数的增长率乘积作为工具变量缓解模型内生性。在机制检验部分,使用本科生及以上的学历占比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代理变量、工会员工培训费作为企业员工议价能力的代理变量、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作为资本劳动比的代理指标。最终检验结果表明,三条假设的影响路径都检验有效。

图片

严成樑、刘洪愧、吴立元、闫冰倩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严成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洪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立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闫冰倩进行了点评。点评专家指出,论文在理论分析部分还不够深入,需要再精炼。在指标选取方面,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比较严重,仍需进一步优化,劳动收入份额的衡量太为宽泛,建议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细化,ESG衡量的详细指标很重要,希望能在论文中加以体现。在机制分析部分,并非ESG导致学历提高,而是企业进行ESG时学历就很高,同时工会员工培训费作为企业议价能力的代理变量可能存在反向因果的问题,希望文章补充完善机制检验内容。此外,人均固定资产作为资本劳动比的替代变量与ESG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将其更改为人均机器人数。

图片

宁健康宣讲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宁健康围绕《中国城乡政策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变迁的影响研究》一文展开了宣讲。论文首先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出发,提出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并不符合目前学界的观点,即目前仍无法明晰在中国国情和制度环境下,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变迁是否能符合U曲线。论文将样本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在新中国成立前,城乡关系处于对抗掠夺状态,此时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处于人为对立状态,此时城乡收入差距波动变化。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共富状态,此时城乡收入差距最终缩小。经过三个阶段分析,提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变迁呈现L趋势。论文认为该趋势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力量和政府演化合力作用的结果。动力本底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市场力量是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政府演化是基于国家能力动态变化的政府力量作用。基于动力本底、市场力量、政府演化这三个方面,其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合力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点评专家指出,L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样本时间选取,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研究时间跨度很大导致研究被动,可能并不存在已有的趋势。对于变化较大的地区和时期,可以拿出来单独研究。在1910年到1949年不仅仅只有一个阶段,希望文章细化内容。1949年至1956年,中国可以称作传统上的小农社会,此时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是否仍有必要依然值得商榷。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文章未将人口流动等因素考虑进去。此外,从汇报中并不能很明显地理解L的含义,无法直观看出政府强势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点评专家希望作者强调数据来源和可靠性,在论文中补充少量计量内容,并在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丰富文章结论,为文章结论提供论据。

评论与回应的互动生动展现了学术对话的活力与深度,以及学术沟通的重要性。此次会议持续大约两个小时后,在师生们热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