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及导师介绍

时间:2022-09-22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产业经济学学科成立时间早,是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学科研究基础雄厚,人才团队实力强,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十分突出,产业经济学在很多领域内的研究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本专业分别在工业经济系和财贸经济系设立产业经济学硕士点及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研究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硕士、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目前,产业经济学领域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被授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人,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

产业经济学教学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针对每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需要,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指导小组,由该生的导师任组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环节,优化知识结构,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方式以启发式、研讨式为主。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组织科研教学团队参与到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项目中,根据产业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生培养的方向和最新产业经济前沿,产业经济学科主文献资料库的建设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关注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最终累计确定了55篇文献、53部著作,供研究生在主文献课中选读。


产业经济学学位授权点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10-68016879  

邮箱:zhao-jy@cass.org.cn


2023产业经济学专业招生导师一览表

(同一系导师按姓氏拼音排序)

序号

所在系

导师

招生方向

1

工业经济系

陈素梅

环境经济学

2

陈晓东

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

3

邓洲

工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

4

方晓霞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制造强国建设

5

江飞涛

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

6

梁泳梅

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7

渠慎宁

产业金融与新兴产业

8

王海兵

产业融合与数字经济、企业家精神与私募股权投资

9

吴利学

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10

许明

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11

张航燕

工业运行分析与评价

12

周维富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13

朱彤

国家能源转型

14

财贸经济系

冯永晟

竞争、规制与反垄断

15

何辉

产业经济

16

李超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

17

张昊

市场/流通/消费


各系导师介绍

工业经济系

陈素梅

河北邢台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产业政策研究。

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等课题,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部委等课题。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担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China Economic ReviewEnergy PolicyComputational Economics等多家刊物的匿名审稿人。独立或合作完成了多篇成果要报并被中办国办采纳,其中一篇获得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学术论文:

碳中和:中国能走多快?[J].改革,2021(07):1-13.(第三作者)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mpa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From a Consumption-Based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21, 134,1784.(第一作者)

贫困地区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何以可能?——基于江西省信丰脐橙产业的案例[J].企业经济. 2020(12):22-29. (第一作者)

用能权交易与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J].技术经济,2020,39(10):1-8+18. (第二作者)

相对贫困减缓、环境保护与健康保障的协同推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10):62-80. (第一作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一般均衡的视角[J].当代财经,2020(07):3-14. (第一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评估与财政支出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4)11-20. (第一作者)

环境管制对产业升级影响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4)49-56. (第一作者)

Tax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Health-Poverty TrapA Policy Experiment Perspective[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9, 027(01)72-92. (第一作者)

公众关注度与政府治理污染投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方法[J].当代财经,2019(03)3-13. (第二作者)

环境、健康与经济增长:最优能源税收入分配研究[J].经济研究,2017,52(04)120-134. (第一作者)

Welfare loss of China’s air pollutionHow to make personal vehicle transportation policy[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4, (31)106-118. (第一作者)

Deregulation or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 Counterfactual Perspective on China's 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3, 21(4)101-120. (第一作者)

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从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12(05)1-15.(篇首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主持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经济增长:中国环境税路径选择研究2019.01-2021.12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贫困和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研究,2020.01-2021.12

专著:

《基于环境、健康与经济视角的中国燃油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1月(第一作者)

联系方式:

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电话:(8610-68025916

邮件:chensumei.1234@163.com


陈晓东

男,1971年生于江苏阜宁,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文旅部等部委在库评审专家;中国学派60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北亚发展50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副秘书长,全国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联盟副秘书长兼研究部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等

教育与学术背景:

  1991年至199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先后在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波兰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从事学术交流访问。

工作经历:

  1995年至2008年,在南京财经大学工作,副教授,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校团委副书记。2006年至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8年底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20122月~5月,与金碚研究员等一起参加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528日)文件的起草工作。20195~9月,应邀主持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落实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贾汪区乡村振兴的嘱托与期望。

从事专业与研究领域:

  现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研究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地调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与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于: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现代化与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与国家(地区)竞争力、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等方面。

主要科研成果:

  2000年至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含《研究报告》)《领导参阅》《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财经科学》《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甘肃理论学刊》《经济纵横》等CSSCI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有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网刊)》《人民网》《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5本,合著31本;完成各类研究报告59篇;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课题41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意大利政府合作项目2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1项、科技部软科学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4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招标1项等;上报中办、国办、全国人大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要报25篇,主要涉及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国企高管薪酬规制、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国铁路规制与改革、建筑工程招投标统一市场建设、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战略、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学工作:

  承担过研究生教学课程3门、指导研究生5人;本科生教学课程5门,指导10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2005年至2015年主要获奖:

  1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合著)

  22014年,中国政府出版工程奖(专著)

  32012年,中国政府第三届三个一百奖(合著)

  42011年,2010年度先进工作者

  5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策论文三等奖(独立)

  62008年,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社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

  7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著)

  8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精品教材奖(合著)

  92005年,江苏省社科联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

102005年,年度教学优秀质量奖

112005年,2004年度先进工作者


邓洲

邓洲,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担任交通部新型智库联盟顾问理事、中国服务型制造专家理事、中新经纬特聘专家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社科院重点、所重点,以及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委托课题50余项,多次获得社科院对策信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上报中央要报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学习与探索》《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近期主要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工业现代化、制造业要素供给和比重稳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外贸企业参与内循环、新基建的模式创新、新冠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中长期影响等问题。


方晓霞

方晓霞,先后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天津财经学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1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聘请的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国际产业研究室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产业政策、数字经济、日本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日本问题研究》《当代财经》《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独2部,合著10多部;日文译文4篇,日文译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课题。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期刊论文

“异质化国内市场扩张与中国产业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 (方晓霞,李晓华)《齐鲁学刊》,2022年第4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交通运输业变革”,《城市》,2021年第11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3期。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互下超智慧社会构建——日本的战略演进与机制创新”(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日本问题研究》,2018年第1期。

“日本应对工4.0竞争优势重构与产业政策的角色”(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经济管理》,2015年第11 期。

“‘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发展研究》,2021年第2  

“日本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5期。

“中日在稀有金属领域的战略博弈”(方晓霞、杨丹辉),《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5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纺织工业:新中国成70年来的发展成就与挑战”,《发展研究》,2019年第8期。

“以色列的科技创新优势、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5期。

“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发展研究》,2018年第10

“英美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发展研究》,2018年第4期。

“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的思考”,《发展研究》,2018年第3期;

“以智能制造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现代国企研究》,2017年第12

“产业重组:日本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发展研究》2016年第4期。

“夏普之觞”,《商业观察》,2016年第3期。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问题与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5期。

“日本应对工业4.0之策”(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企业研究》,201512期。 

“日本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年第6期。

“中日产业竞争力比较与产业合作的前景分析”《发展研究》 2020年第4期。

2)理论文章

“先进制造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方晓霞、李晓华),《经济日报》理论版,2022-3-13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方晓霞、李晓华),《经济日报》理论版,2020-11-18

“推进智能化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晓霞、李晓华),《经济日报》理论版, 2019-10-23

“以智能制造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经济日报》理论版, 2017-05-05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新引擎” (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版,2017-03-15

   “培育隐形冠军 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光明日报》,2020-12-10,第11版。

20世纪中后期日美贸易摩擦及其应对”,《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版,2019-06-12

“以规范的互联网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学习时报》, 2017-05-26

   “涅槃:‘锈带’复兴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161014日,第5

“工业绿色化 路在脚下”(杨丹辉、李鹏飞、方晓霞等),《人民日报》2016224日第23版。


E-mail: fxx612@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邮编100006)


江飞涛

江飞涛200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商学院,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2008年以来,一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现为产业融合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Ecological Economics》《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比较》等国内外顶级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或摘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多篇。曾获得中金经济学/金融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洪银兴经济学奖、《中国工业经济》年度优秀论文等奖项。曾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研究与起草工作。

部分学术论文发表

  [1] Loren Brandt, Feitao Jiang, Yao Luo, Yingjun Su. “Ownership and Productivity in Vertically Integrated Firm s: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22,1044(1):101-115.(共同第一作者)

[2] 江飞涛,技术革命浪潮下创新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数字经时代下的新思考[J].学术月刊20220450-62.

[3] 江飞涛, 李晓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产业政策演进与发展——兼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型[J]. 管理世界 201810: 73-85. CNKI引用128次(截至202255日).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4] 陈强远、江飞涛、李晓萍,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生产率溢价:机制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210123-50.(此文获得第六届洪银兴经济学奖)

[5] 李晓萍江飞涛. 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与组织机制研究[J].比较 2019, 3: 198-224.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 江飞涛,武鹏, 李晓萍.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 中国工业经济2014, 05:5-17. CNKI引用188(截至202255日)。此文获得《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年度优秀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7] 江飞涛, 耿强, 吕大国, 李晓萍. 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6: 44-56. CNKI引用739(截至202255日).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 江飞涛, 李晓萍. 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 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9): 26-36. CNKI引用559(截至202255日)。《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01:53-64. CNKI引用309次。

[10] 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焦国华,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J]. 中国工业经济,2007 0653-61。此文曾获得2007年平安励志计划优秀经济学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 耿强 江飞涛傅坦. 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引入产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5): 27-36. CNKI引用477次(截至202255日)。《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 李晓萍江飞涛. 干预市场抑或增进与扩展市场——产业政策研究中的问题、争论及理论重构[J]. 比较, 2012年第3(总第60).

[13] 李晓萍,江飞涛,企业异质性与经济地理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10:114-119.

[14] 项后军江飞涛,核心企业视角的集群竞合关系重新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6:137-146.

[15] 焦国华,江飞涛,陈舸,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037-44.。《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16] 黄群慧, 黄阳华, 贺俊, 江飞涛. 面向中上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12: 94-116+207.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17] 李晓萍,李平,吕大国,江飞涛,经济集聚、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J]. 管理世界201504:25-37+51.

[18] 李晓萍,罗俊,江飞涛,陈强远,中国大城市生产率优势分解:行业结构差异的新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220499-117.

[19] 李平、简泽、江飞涛、李晓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模式转变[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123-20.

[20] 李平,简泽,江飞涛,进入退出、竞争与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开放竞争作为一个效率增进过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9:3-21.

[21] 李世刚,李晓萍,江飞涛,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前沿[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1:1-17.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22] 黄健柏,陈伟刚,江飞涛[J]. 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3] Hai-ling Li, Xue-hong Zhu, Jin-yu Chen, Fei-tao Jia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Ecological Economics, Volume 165, November 2019, 106397.

[24] 江飞涛,中国竞争政策“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兼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210530-39.新华文摘》2021年第17期转载。

[25] 沈梓鑫、江飞涛,美国产业政策的真相:历史透视、理论探讨与现实追踪[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692-103.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

[26] 江飞涛、沈梓鑫,全球产业政策实践与研究的新进展——一个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评述[J].n财经问题研究,2019103-10.新华文摘》2020年第1期论点摘编。

[27] 江飞涛,李晓萍,产业政策中的市场与政府——从林毅夫与张维迎产业政策之争说起[J].财经问题研究,201801:33-42.

[28] 江飞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缺陷与调整[J].学习与探索201708:118-126.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9] 江飞涛,李晓萍,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逻辑[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03):17-24+157. 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梁泳梅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当前研究重点:工业经济史,产业竞争力分析;人力资本;产能过剩。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博士后基金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并多次参加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中国人口科学》、《经济学动态》、《改革》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四十几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出版专著十余部。独立或合作完成多篇成果要报并被中办国办采纳。


渠慎宁

江苏南京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等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研究室、商务部等省部级委托课题十余项,作为独著或第一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经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改革》、China Economist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等国内外学术界顶级、权威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权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奖、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优秀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三届洪银兴经济学奖等省部级重要奖励。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qushenning@163.com


代表性学术论文:

1.《私募基金参与跨国并购:核心动机、特定优势及其影响》,第二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2.《贸易保护的周期性变化——美国的经验分析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一作者,《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3.《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基于产出缺口的实证解释》,第一作者,《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4.《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5.《中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峰值测算》,第一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6. China’s GHG Emissions Generated from Solid Waste Sector: Future Trends and Peak Value, 第一作者,China Economist, Volume 6, No 4, 2012.

7.《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价格粘性、定价模式及其政策含义》,第一作者,《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8.《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多国的经济周期核算分析》,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

9.《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性评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视角》,第三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7期。

10.《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分析》,第二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

11.《国外绿色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进展述评》,第一作者,《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第1期。

12.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Pathway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第三作者,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ume 3, No 3, 2015.

13.《外部资源价格冲击与中国工业部门通胀的内生关联研究》,第二作者,《财经研究》2015年第5期。

14.《工业化中后期中国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研究》,独著,《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3期。

15.《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服务业更重要吗——论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作者,《财贸经济》2016年第3期。

16.《资源金融市场特征、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独著,《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年第4期。

17.ICT与中国经济增长:资本深化、技术外溢及其贡献》,独著,《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10期。

18.“两驾马车”驱动延缓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需求侧核算分析》,第一作者,《管理世界》2018年第1期。

19. 《美国对华关税制裁及对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影响》,第一作者,《国际贸易》2018年第11期。

20. Overreliance on Net Export and Investment Impedes Chin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第一作者,China Economist, Volume 14, No 3, 2019.

21.《碳排放分解:理论基础、路径剖析与选择评判》,独著,《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年第3期。

22.《区块链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载体与路径》,独著,《改革》2020年第1期。

23.“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2期。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理论追溯与趋向研判》,第一作者,《改革》2020年第3期。

25.《粘性、不确定性与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行为》,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20年第7期。

26.Th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s and Their Evaluations,独著,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Vol. 8, No. 42020.

27.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世界一流管理:特征与展望》,课题组成员,《经济管理》2021年第6期。

28. 《逆全球化下中美经济脱钩风险的领域与应对策略》,第一作者,《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7期。

29.《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及其取向选择》,独著,《改革》2022年第3期。

30.《制造业本地化、技术反噬与经济逆全球化》,第一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6期。


代表性报刊文章:

1.《凯恩斯主义“治标不治本”》,独著,《人民日报》201645日。

2.《绿色消费才叫酷》,独著,《人民日报》201667日。

3.《下好绿色金融的先手棋》,独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22日。

4.《在起跑线上争夺先发优势》,第一作者,《人民日报》20161130日。

5.《物联网:应用、构成及发展》,独著,《新华文摘》2017年第16期。

6.《居家养老智能化挺靠谱》,第一作者,《人民日报》2018523日。

7.《积极推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独著,《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111日。

8.《推动我国产业基金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422日。

9.“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的重要作用、战略任务与重点领域》,课题组成员,《经济日报》理论版2020713日。

10.“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新优势从何而来》,课题组成员,《经济日报》理论版20201117日。

11. 把握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深层动因,第二作者,《经济日报》理论版2021531日。

12.《未来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独著,《人民日报》202255日。

13.《区块链: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抓手》,独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824日。


主要国际交流情况:

1.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日本东京,20168月。

2. 亚里士多德大学访问学者,希腊塞萨洛尼基,201611月。

3. OECD 9th Plenary Meeting OECD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on Global Value Chains,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ngkok, Thailand, November 2017.

4. OECD 10th Plenary Meeting OECD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on Global Value Chains,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France, June 2018.

5. World Social Science Forum 2018, Fukuoka, Japan, September 2018.

6. 爱丁堡皇家学会访问学者,英国格拉斯哥,201811月。

7. 波兰科学院访问学者,波兰华沙,20199月。

8. 匈牙利科学院访问学者,匈牙利布达佩斯,201910月。

9. OECD 13th Plenary Meeting OECD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on Global Value Chains,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iro, Egypt, November 2019.

10. 摩洛哥皇家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摩洛哥拉巴特,201912月。


主要荣誉和奖励: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2010年。

2.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1年。

3.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5年。

5.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优秀论文奖,2016年。

6. 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7年。

7. 第三届洪银兴经济学奖,2018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19年。

9. 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19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青年学术奖2020年。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2020年。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标兵2020年。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2021年。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三等奖,2021年。

15. 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优秀奖,2022年。


王海兵

江苏盐城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与企业组织。近年来尤其关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市场主体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价值等问题。

教育背景

2005-2009 西北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

2009-2012 山东大学,硕士,管理学硕士

2012-2015 山东大学,博士,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5-2017,复旦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

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主要成果

学术文章方面,已公开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经济科学》《经济管理》《南方经济》《经济与管理研究》《现代日本经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China Economists》等期刊,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被《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周刊》摘编。同时,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清华管理评论》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数篇。

学术专著方面,已独立出版专著1部(获“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参与出版专著20余部。

科研项目方面,已独立主持7项省部级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其它省市级社科基金项目12项,参与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财政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某省发改委、某省财经办、某市发改委等委托的政策研究课题40余项。

科研奖项方面,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合著论文获奖1次、参与专著获奖1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对策成果三等奖1次。

内部要报方面,独立或合作完成10余篇成果要报,其中有多篇被中办国办采纳。

代表性学术论文

数字经济的“破坏性”:典型现象及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2. (独立作者)

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6):136-151.(第一作者)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的理与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08,第3. (独立作者)

培育企业家精神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8-20,第1. (独立作者)

编辑部流程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4家编辑部的访谈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2)137-142. (独立作者)

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和日本钢铁产业为例[J].现代日本经济,2018(6)41-58. (独立作者)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特征与驱动要素——美国经验与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6. (独立作者)

中国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4)3-14. (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财富性还是生产性?同质性还是异质性?——关于中国物质资本测量的故事[J].经济学(季刊),2017(2)230-265. (独立作者)

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6(4)1351-1386. (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产业经济》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1989-2011[J].China Economist, 2016 (3)39-53. (第二作者)

中国教育收益率:1989-2011[J].南方经济,2015(6)1-18. (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创新驱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12[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3-34. (第一作者)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研究——基于厂商价格加成模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4(3)22-33. (第三作者)

价值链断裂、新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我国企业全球研发[J].经济管理2014(6)13-25. (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网购中商“包邮”行为的经济分析——基于双寡头竞争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1. (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长策略[J].经济管理,2013(9)41-52. (第二作者)

电子邮箱

shanghen10@163.com

wanghaibing@cass.org.cn


吴利学

吴利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数十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主要学术成果

吴利学,《产业结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产业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

吴利学、曾昭睿,《新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70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

吴利学、游子安,《新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研究70年》,《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1

吴利学、尹俊雅、鞠晶,《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政府行为》,《产业组织评论》,2019年第13卷,第4

吴利学、王蕾,《中国能源消费与能源效率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年第3

郭晓丹、张辉、吴利学,《城市规模、生产率优势与资源误配》,《管理世界》,2019年第4期。

吴利学、刘诚,《项目匹配与中国产能过剩》, 《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

吴利学等,《中国能源消费周期波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4月。

吴利学,《能源消费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一个短期波动的视角》,《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年第3期。

鄢莉莉、吴利学,《投入产出结构、行业异质性与中国经济波动》,《世界经济》,2017年第8期。

吴利学、叶素云、傅晓霞,《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来源:企业成长还是市场更替?》,《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李鹏飞、吴利学、田野,《中国城镇化路径的环境效应分析》,《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年第1期。

傅晓霞、吴利学,《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的劳资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13年第10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渠慎宁、吴利学、夏杰长,《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能力与企业自主研发强度决定》,《世界经济》, 2012年第7期。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及决定机制的变化》,《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吴利学,《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8月。

时慧娜、魏后凯、吴利学,《地区产业发展综合成本评价与改进政策研究》,《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蔡翼飞、魏后凯、吴利学,《我国城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测算及敏感度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

吴利学、魏后凯、刘长全,《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5期。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吴利学、傅晓霞,《集聚经济在中国地区增长的作用》,《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2期。

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

傅晓霞、魏后凯、吴利学,《城市工业搬迁的动因、方式和效果》,《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9期。

傅晓霞、吴利学,《随机生产前沿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傅晓霞、吴利学,《产权改革是经营改革的基础——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第三个“世界工场”——论中国工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山东经济》,2002年第4期。


许明


性别:

邮编:100006

通讯/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

电子邮箱:xmphd@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研究,近年来主要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企业出口行为、国际经贸规则等领域研究。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Cliometric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China &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等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洪银兴经济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等奖项。

电子邮箱:xmphd@cass.org.cn


代表性学术论文:

Xu M, Zhong T, Xie Q, Liu H. Foreign Demand, Competition Strategy, and Export Markups: Evidence from Chinese Multi-Product Exporters. China & World Economy2022, 30(3):87–209.

许明。 RCEP生效的出口贸易红利及美欧征收碳关税的应对,《亚太经济》,2022年第4期。

许明,卿陶。新发展格局下扩大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东南学术》,2022年第4期。

张其仔,许明。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的目标指向与重要举措,《改革》,2022年第7期。

史丹,许明,李晓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经济日报》,2021121日。

许明卢娟校领导任期与高校科研产出绩效,《产业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

张磊许明,阳镇知识产权保护的雾霾污染减轻效应及其技术创新机制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

许明李逸飞最低工资政策、成本不完全传递与多产品加成率调整,《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Feng C., Shi B, Xu M. The Political Origin of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Centralization versus Decentralization. Cliometrica, 2020, 14: 581-639.

Liu G, Ma S, Lee C-C, and Xu M. Growth Decomposition Bias when 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ous Regimes: Evidence from China.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0, 24: 691–701.

Xu M. China’s Low Export Markups Puzzle: Competition Effect and Selection Effect. China Economist, 2019,14(3):98-113.

许明外出务工经历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反事实估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张其仔,许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改革》,2020年第6期。

张其仔,许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3期。

许明,张其仔。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亚太经济》,2020年第1期。

Liu HXu M,, and Zhong T. Import Competition and Export Markups: Evidence from Chinese Multi-product Exporters.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9, 20(1): 357-386.

Yang F, Shi B, Xu M, and Feng C. Ca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s, The Open-Access, Open-Assessment E-Journal, 2019, 13(47). http://dx.doi.org/10.5018/economics-ejournal.ja.2019-47.

许明。基于基因结构的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从“零和竞争”到“正和竞争”,《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许明,杨丹辉。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东南学术》,2019年第1期。

陈华帅,刘亮,许明。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地区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9年第2期。

彭洋,许明,卢娟。区域一体化对僵尸企业的影响——以撤县设区为例,《经济科学》,2019年第6期。

许明,谢妙。中国企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基于Translog生产函数的分析,《产业组织评论》,2018年第6期。

Cheng Z, Yang Z, Gao H, Tao H and Xu M*. Does PPP Matter to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Tourism PPP Policy in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8, 10(11), 4058; doi:10.3390/su10114058.

许明,邓敏。劳动报酬如何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事实与机制,《财经问题研究》, 2018年第9期。

许明,李逸飞。中国出口低加成率之谜:竞争效应还是选择效应,《世界经济》,2018年第8期。

许明。中国出口企业低加成率之谜及其形成机制——基于资源配置视角,《亚太经济》,2018年第4期。

李逸飞,李静,许明。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的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财贸经济》,2017年第4期。

许明,刘亮。“新农保”影响了老人的健康绩效吗?——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证据,《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第11期。

许明,邓敏。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10期。

许明。提高劳动报酬有利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吗?,《经济评论》,2016年第5期。

许明。市场竞争、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主持项目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年度规划项目(2022)。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年度规划项目(202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研究(16CJL0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增强产业韧性、规避供应链风险研究(2020P05)”。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多产品视角下的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加成率的影响研究(2020YQNQD0012)”。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出口低加成率之谜研究:基于竞争——选择效应视角(2017T100001)”。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市场竞争、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2016M590994)”。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项目“中国出口低加成率之谜:形成机制与优化路径”。

参与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21ZDA023”。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21ZDA02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制造向服务转型过程中二三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20&ZD02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研究——基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15ZDA05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创新链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19&AJY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16&AJY011”。


张航燕

张航燕,1975年生,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注册会计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融合研究室副研究员。从事产业经济与国企改革研究,独立出版专著2部,合作出版专著近20部,在《经济与管理研究》《理论探索》《当代财经》《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刊物发表20多篇,在《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主持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地方政府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委托课题40余项,为20余家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撰写多篇要报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周维富

经济学博士,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工业化理论与政策、产业技术创新等。主持或参与了“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战略与全球分工模式的演变”“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反思和重构的视角”“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及国家部委委托课题30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经济日报》等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近百余篇。主编或参与撰写著作30多部。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撰出版荣誉证书等多个奖项。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邮编:100006

电子邮箱:zzfwise@163.com

学术论文

科学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经济报告,20215.

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主要经验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2122.

我国钢铁工“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2023.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转型升级对策[J],经济纵横2018(3).

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J],经济纵横,2015(11).(合著,《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合著)

我国工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新视野,2009(1) .

调整结构,推进创新,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管理,2008(2).(合著)

中国工业经济学研究前沿问题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连续流程产业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撰写升级策略研究升级的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6(11).

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深化和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4(6).

论提高我国国有经济的控制力[J].经济纵横,2004(10).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的特征及未来的趋势展望[J].经济纵横,2014(3).

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态势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0(2).

中国工业化的进展、突出问题和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14(12).

加入WTO之后我国工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取向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3).

我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钢铁业,20093.

我国钢铁工业十五发展回顾及十一五展望[J],中国钢铁业,2006(9).

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04(11).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及其调整[J]. 江淮论坛,1997(6).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4).

我国煤炭工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1998(5).

中国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5(18).

论提高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05(7).

关于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44).(合著)

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29).

论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与国有工业的结构性调整[J].中国经济问题,1998(5).

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1998(3).

新世纪中国工业技术政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1).

抓住机遇,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J].经济管理,200117.

学术著作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主编)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撰写升级策略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合著)

《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合著)

《中国经济学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合著)

《饮料产业年度报告》,商业出版社2004年。(合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合著)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合著)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合著)

《中国高增长行业的转型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合著)

《中国快递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合著)

《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合著)

《新编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合著)

《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合著)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值政策报告(2011)》,中信出版社2011年。(合著)

《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4年。(合著)

《安徽省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合著)

报刊文章

《多层面多维度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经济日报》202229日。

《以数字化制造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2020414日。

《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中国经济时报》2019524日。

《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抓手提升产业链水平》《中国经济时报》201995日。

《煤炭经济运行外部环境变化 今年国内煤价有望保持稳定》《中国煤炭报》2010226日。

《我国钢铁产能为“越限越多”?》《中国经济导报》2012 630日。

《治理钢铁产能过剩要着眼祛病根》《中国经济导报》2012 714日。

《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将引领船舶业发展》《中国经济导报》2013 223日。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形势堪忧》《中国经济时报》 200942日。

《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023日。

《完善宏观调控 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817日。

《迎接世界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13日。

《改善和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23日。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225日。

《积极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经济日报》20041227日。

《我国能不能绕开重化工阶段?》《经济日报》20041227日。


朱彤

男,贵州玉屏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MBA导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

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对能源产业、ICT与网络产业、政府规制经济学有系统研究,目前研究重点是国家能源转型框架下的能源政策、企业战略,能源体制改革。参与和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外交部、工信部等部委托咨询课题,地方政府委托工业与能源规划课题、企业发展战略等课题数十项。先后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研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代表专著有《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国家能源转型:德、美实践与中国选择》等。

朱彤博士具有丰富的决策咨询经验,作为决策咨询专家多次参加国家能源局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能源革命与能源转型、能源专项规划方面的决策咨询会。撰写的能源政策与改革建议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朱彤博士近年来致力于构建“国家能源转型”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研究我国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转型与发展的问题,对技术变革趋势下的国家能源转型逻辑有深刻理解,其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2016年以来,朱彤博士先后受邀在国家能源局法改司、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中心、清华大学长江三角洲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新能源政策论坛、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石油政策研究室、中海油服后备干部研究班、中国石油企业联合会年会、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杂志能源商学院等场合做了20多次能源转型、能源体制改革与能源政策专题报告或讲座。


财贸经济系

冯永晟

研究方向:竞争、规制与反垄断。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联系方式:fengysh@cass.org.cn

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机制设计和计量经济学;关注能源(特别是电力)、电信等领域的规制、竞争与反垄断,以及国企改革等问题。

在《财贸经济》《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已出版(及即将出版)著作包括学术著作多部。认真履行社科院决策支持职责,多份成果得到中央或部委领导批示。


何辉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业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硕士、武汉大学理学学士

研究领域:政府规制和产业经济,公益市场,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等。

教授课程:政府规制;企业社会工作;商业伦理;公共管理学。

联系方式:hehui@cass.org.cn


李超

研究方向: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财贸经济》、《The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Review》等重要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有《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迁转》、《中国住房需求:结构分析与未来走势》,有多篇论文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委托课题五项;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以及其他部门委托课题数十项。先后获得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学术奖励,决策报告曾数次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

联系方式:lichao202@163.com010-59868126


张昊

研究方向:市场/流通/消费。经济学博士,流通产业研究室副研究员。近期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方法在商业经济与居民消费领域中的应用等,目前已经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人民日报(理论版)》《经济参考报》等发表研究论文或理论文章30余篇,其中独作近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