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及导师介绍

时间:2022-09-22 点击数:

一、专业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农村发展系(原名:农业经济系)成立于19789月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获得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招生权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7年8月,农村发展系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调整为管理学大类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2000年11月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现任农村发展系主任为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教授。

本学科始终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不断为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服务。秉承深入调查、科学研究作风,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农村改革进程,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都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厚营养。近年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了具有中国一流水平的学科雏形。目前正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而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农村发展系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个依托研究所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级“三农”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和资深学者。学科建设在“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教育模式下,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基础课由经济学部负责,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等由农村发展系自行开设。采取“师徒式”菁英培养模式,导师指导的学生少,师生交流充分。

农村发展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极高的社会影响力、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国际交流等。自1978年以来,农村发展系的老师积极参与农村改革,长期研究和跟踪国家发展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一大批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农村改革政策,从农村改革初期呼吁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农村小额信贷,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土地制度改革、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包括开改革之先河并与杜润生先生共同获得“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殊荣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老一辈和现任的资深学者詹武、王贵宸、陈吉元、张晓山、蔡昉、李周、魏后凯、杜志雄等;专家型官员陈锡文、韩俊、江泽林等;在党和国家管理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杨雄、李纪恒、陶治国等;以及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机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众多中坚骨干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拥有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等七个成熟的学科方向,多居国内领先地位。注重基础理论、名著研读、最新科研和动态的有机结合。近年编写和出版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高水平的国家高端智库。每年向党中央提交数十篇决策建议报告,一大批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主席、胡春华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十六大以来,先后有3名导师和毕业生共5人次受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国际交流广泛且深入,国际知名大学均有合作与交流,与主要的国际机构和双边机构有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二、学科培养方向

1)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

2)农村产业组织与产业经济

3)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4)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5)贫困与发展

6)农村要素管理与乡村振兴

7)粮食安全与食物营养


三、拟招生导师信息

罗万纯,女,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农产品市场。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等发表研究报告十余篇,合著《中国农村发展70年》,参与或主持中央交办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等二十余项。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

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等发表研究报告十余篇,合著《中国农村发展70年》,参与或主持中央交办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等二十余项。

杨一介,男,法学博士学位,1969年生于云南鹤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

1991年从云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在法院工作期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耶鲁大学农业研究项目访问学者。

全世文,男,河南南阳人,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政策分析、食物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环境价值评估。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

教育背景

2012-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3-2014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系(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项目)

2010-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6-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本科生

主要研究成果(截至20226月)

全世文 (2022). 论农业政策的演进逻辑——兼论中国农业转型的关键问题与潜在风险. 中国农村经济(2): 15-35.

全世文 (2022).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及其转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112-121.

全世文 (2021). 肥胖脆弱性:概念与测度. 中国农村观察(06): 2-25.

全世文 (2021). 消费扶贫:渠道化还是标签化?. 中国农村经济(3): 24-45.

全世文 (2020). 食品可持续消费行为:动力机制与引导策略. 世界农业(06): 25-35+79.

全世文 (2019). 缴税还是捐赠?——环境政策效益评估中的支付工具选择. 经济评论 218 (4): 127-147.

全世文、袁静婷 (2019). 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变协整与阈值效应. 改革(2): 37-44.

全世文、毛学峰、曾寅初 (2019). 中国农产品中价格稳定的“锚”是什么?. 中国农村经济(5) : 54-71.

Quan, S. and Zeng, Y., et al. (2018). WTP for Baby Milk Formula in China: Using Attribute Non-Attendance as a priori Information to Select Attributes in Choice Experiment. Agribusiness 34 (2): 300-320.

全世文、黄波 (2018). 中国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路径分析. 世界农业(1): 4-12,36.

全世文、秦光远、王昌海 (2018). 北京市城市湿地价值评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8 (07): 54-64.

全世文、胡历芳、曾寅初、朱勇 (2018). 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 中国农村经济(7): 1-17.

全世文、秦光远 (2018). 贫困村退出的集体经济考核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6 (4): 44-52.

全世文 (2018).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成本估算. 教育与经济 34 (5): 73-81.

全世文、刘媛媛 (2017).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补偿方式会影响补偿标准吗?. 中国农村经济(4): 13-29.

全世文与于晓华等 (2017). 我国消费者对奶粉产地偏好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1): 52-66.

全世文 (2017). 基于选择实验方法的北京市空气质量价值评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7 (9): 46-55.

全世文、曾寅初 (2016).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者的信息瞒报与合谋现象分析. 管理评论 28 (2): 210-218.

全世文 (2016). 选择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经济学动态(1): 127-141.

全世文、曾寅初、毛学峰 (2016). 国家储备政策与非对称价格传导——基于对中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分析. 南开经济研究(4): 136-152.

全世文、黄波 (2016). 环境政策效益评估中的嵌入效应——以北京市雾霾和沙尘治理政策为例. 中国工业经济(8): 23-39.

全世文、于晓华 (2016). 中国农业政策体系及其国际竞争力. 改革(11): 130-138.

全世文、曾寅初、毛学峰 (2015). 运输成本可以解释空间市场整合中的交易成本吗?——来自中国小麦和玉米市场的证据. 中国农村观察(1): 15-29.

全世文、曾寅初、朱勇 (2015).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者激励失灵的原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 经济管理 37 (4): 159-167.

曾寅初与全世文 (2015).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与效率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全世文、曾寅初、黄波 (2014). 外部冲击下中日贸易增长的内生性结构变化. 现代日本经济(2): 83-94.

全世文、曾寅初 (2014). 食品安全:消费者的标识选择与自我保护行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4 (4): 77-85.

Quan, S. and Zeng, Y., et al. (2014). Chinese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of Eco-Labeled Fish- Based on a Survey to Consumers in Beijing.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59 (1): 205-213.

全世文、曾寅初 (2013).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效应. 国际贸易问题(2): 143-151.

全世文、曾寅初 (201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216 (4): 45-54.

曾寅初、全世文 (2013).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与食品安全控制机制分析——基于现实条件、关键环节与公益性特征的视角. 中国流通经济(5): 16-21.

全世文与曾寅初 (2013).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强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刑事法杂志(4): 87-94.

全世文、曾寅初、黄波 (2012). 北京市居民对核电的认知与接受意愿——基于日本核泄漏事故背景下的调查. 北京社会科学(05): 55-60.

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 (2011). 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 中国农村观察 98 (02): 4-17,27.

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于晓华 (2011). 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恢复——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 农业技术经济 195 (07): 4-15.

曹斌,男,2005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日本东京大学助教、日本生物进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等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林牧渔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农业组织化问题、日本农业政策领域研究。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农村产业组织与产业经济。

先后出版《日本农业》《综合农协-中国改革突破点》等中日文著作二十余本,在《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经济》、《现代日本经济》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过数十项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作为首位外国研究人员获得“日本农业经济学会学会奖”和“日本食品系统学会研究奖励奖”,近年来,政策建议先后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对策奖。

王昌海男, 1982 年 5 月出生,河北省昌黎人。 民盟盟员, 管理学博士学位 生态学博士后。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牧渔业学会理事、北京农业经济学会理事,现任民盟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会主委。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资源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Small-scale Fore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cological Modeling》《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等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近 20 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三等奖

杨穗,女,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贫困与福祉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社会政策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收入分配、贫困、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2023年硕士招生方向:贫困与发展。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或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等多项课题研究。在《世界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科学》、World Development、The China Quarterly、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教育背景

2008.9-2014.7

经济学博士(硕博连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3.6

访问学者,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IZA),德国波恩

2011.9-2012.7

联合培养博士生,Fordham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ervice,美国纽约

2004.9-2008.7

经济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5年主持和参与的主要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发展阶段健全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研究2021-08至2023-12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城乡就业人员收入流动性比较研究2015-06至2019-12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和政策研究,2022-022022-12(参与)

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2021-122022-01(参与)

中央农办,中国扶贫标准的含金量,2020-062020-12(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贫困县退出抽查2020-052020-10(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成效和经验总结研究,2019-01至2019-10(参与)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2019-042019-12(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2018年贫困县退出抽查2019-052019-10(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实施“脱贫攻坚”和“共享发展”战略研究2018-062020-12(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改革实践研究,2018-04至2018-10(参与)

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2018-052018-10(参与)

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研究2018-012018-12(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2016-122018-12(参与)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20年后中国减贫战略研究2017-012017-12(参与)

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中文主要代表作

杨穗,高琴,赵小漫.新时代中国社会政策变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J].,2021(10):57-71.

杨穗,赵小漫,高琴.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与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经济,2021(09):80-94.

杨穗,赵小漫.建党百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减贫[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1,14(05):74-85.

杨穗,吴彬彬.农民工就业地选择和收入差距[J].社会发展研究,2019,6(04):112-133+240-241.

杨穗,高琴.最低生活保障对收入贫困和消费支出的影响[J].社会保障研究,2019(05):63-78.

杨穗,鲍传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救助减贫:实践、绩效与前瞻[J].改革,2018(12):112-122.

杨穗.收入流动、益贫增长与不平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1):36-47.

杨穗,冯毅.中国金融扶贫的发展与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8(06):58-67.

杨穗.社会保障助力精准脱贫的机理、挑战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8(08):36-38+40.

杨穗,李实.转型时期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演变[J].世界经济,2017,40(11):3-22.

杨穗,李实.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流动性[J].中国人口科学,2016(05):78-89+127-128.

杨穗.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与不平等[J].中国农村经济,2016(02):52-67.

杨穗,高琴,李实.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反贫困效果[J].劳动经济研究,2015,3(03):52-78.

杨穗,高琴,李实.中国社会福利和收入再分配:1988—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3):29-38.

英文论文

Wang Yi, Sui Yang, Qin Gao (2019), Social Assistance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Urban China: from 2002 to 2013,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4(2):182-207.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i, Qin Gao, Sui Yang (2019), Prioritising Health and Food: Social Assistance and Family Consumption in Rural China,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7(1): 48-75. (corresponding author)

Qin Gao, Sui Yang, Fuhua Zhai (2019), Social Policy and Income Inequality during the Hu–Wen Era: A Progressive Legacy, The China Quarterly, 237: 82–107.

Qin Gao, Sui Yang, Yalu Zhang & Shi Li (2018): The Divided Chinese Welfare System: Do Health and Education Change the Picture? Social Policy & Society. 17(2): 227-244

Sui Yang & Shi Li (2017):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5(3): 342-357.

Qin Gao, Sui Yang & Shi Li (2017): Social insurance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impact of the 2008 Labour Contract Law,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5(3): 285-304.

Xiaoyuan Dong, Shi Li & Sui Yang (2016): Trade Liberalization,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Labour Market Outcomes of Chinese Women and Men in the Decade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UN, New York.
http://dx.doi.org/10.18356/2988ece4-en

Qin Gao, Sui Yang & Shi Li (2015): Welfare, targeting, and anti-poverty effectiveness: The case of urban China.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56: 30-42.

Qin Gao, Fuhua Zhai, Sui Yang & Shi Li (2014): Does Welfare Enable Family Expenditures on Human Capital? Evidence from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64: 219-231.

Qin Gao, Sui Yang & Shi Li (2013): The Chines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1988-2007.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2 (4): 743-762.

Qin Gao, Sui Yang & Shi Li (2012): Labor Contract and Social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among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3 (4): 1195–1205.

研究报告

杨穗(2021):《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及2035年趋势》,魏后凯、杜志雄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穗(2021):《中国的促进就业和就业支持减贫》,载魏后凯、王镭主编《中国减贫成就、经验和国际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2021):《就业扶贫》,载陈锡文、韩俊主编《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和经验》,北京:人民出版社。

魏后凯、杨穗(2021):《打赢脱贫攻坚战》,载谢伏瞻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穗(2020):“十四五”时期农民增收潜力与实现路径》魏后凯、杜志雄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聚焦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农村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穗(2018):中国的社会保障减贫,载吴国宝等著《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2018)《促进农民增收的挑战与对策》,载魏后凯、闫坤主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穗、高琴、翟福华、王亚柯(2018):《中国的社会政策改革和收入差距(2002-2013年)》,载李实、岳希明、史泰丽、佐藤宏等著《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变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章莉、杨穗、裴宝雨、高琴(2018):《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载李实、岳希明、史泰丽、佐藤宏等著《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变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穗(2017):《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载李培林、魏后凯、吴国宝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静、杨穗(2017):《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和问题》,载李培林、魏后凯、吴国宝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谭清香、杨穗、吴国宝(2017):《脱贫攻坚监督和考核评估》,载李培林、魏后凯、吴国宝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 2016):《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研究》,载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 2016):《巴中“金融+”助力精准脱贫》,载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2014):《我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载李实、罗楚亮等著《中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穗(2014):《城市就业者收入流动性》,载李实、罗楚亮等著《中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简介

一、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发所”)是1978年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成立的,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85年之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

农发所下设11个研究室、1个期刊编辑部(杂志社)、2个职能部门,依托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4个非实体研究中心,挂靠管理4个国家级学会,设有“农村发展经济学”优势学科和“农业现代化”、“贫困与福祉研究”两个重点学科,另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村发展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农发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詹武、王贵宸、陈吉元、张晓山、李周曾先后担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现任领导为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杜志雄、所长魏后凯、副所长黄超峰、副所长苑鹏。

二、主要任务和研究领域

农发所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农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为一体,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国家“三农”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乡村治理、农村组织与制度、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农村产业与区域经济、农村贫困与农民福祉、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财政与金融、土地经济与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食物经济等。

三、机构设置

(一)研究部门

乡村治理研究室

前身为1988年设立的农村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室,1994年变更为农村宏观经济研究室,2014年变更为乡村治理研究室。自2014年以来,承担课题29项,发表成果近200项,含专著5部、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49篇、政策建议31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农村发展经济学”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发展经济学。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改革与发展、契约经济等。

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

前身为1978年建所之初设立的人民公社组,1981年变更为人民公社经济研究室,1983年变更为合作经济研究室,1986年变更为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室,1988年变更为农村经济组织研究室,1994年变更为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研究室,2015年变更为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自2011年以来,承担课题70余项,发表成果300余项,含专著和论文集50部、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政策建议80余篇。

研究领域: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

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经济、农业经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经济、农村社会组织。

城乡关系研究室

2014年依托“中国城乡关系研究”创新工程团队成立。自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6项,发表成果96项,含专著9部、核心期刊论文50篇、政策建议37篇。

研究领域: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研究。

研究方向:城乡关系理论与政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收入分配、城乡发展战略与规划、城郊经济、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

1988年成立,前身是由林业、牧业、渔业三个研究室合并而成的林牧渔业经济研究室,目前也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的依托单位。自2011年以来,承担课题28项,发表成果90余项,含专著10部、核心期刊论文30篇、政策建议15篇。

研究领域:农村产业经济学。

研究方向: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农村产业组织、农村产业政策、林牧渔业经济。

贫困与福祉研究室

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山区与贫困问题研究组及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建立的农村社会与贫困问题室,1999年更名为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2012年更名为贫困与福祉研究室。自2012年以来,承担课题约40项,发表成果80余项,含专著9部、核心期刊论文45篇、政策建议多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和院重点学科“贫困与福祉研究”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贫困与农民福祉研究。

研究方向:贫困与福祉的测量和监测、贫困成因、贫困与福祉变化、扶贫和福祉政策、公共政策的贫困与福祉影响评价。

生态经济研究室

前身为1987年设立的生态经济研究室,2015年变更为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室。自2011年以来,承担各类课题65项,发表成果315项,含专著56部、核心期刊论文130篇、政策建议100余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学。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政策。

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

2016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提交政策建议、智库报告等50余篇。

研究领域: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

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运行与调控、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收储制度、农业支持政策、农产品边境管制。

农村金融研究室

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5项,发表成果100余项,其中专著5部、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28篇、一般期刊论文38篇、调研报告13篇,提交内部政策建议11篇,参与编著论文集13部。

研究领域:农村金融学。

研究方向:发展金融理论、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与政策、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农村合作金融、农地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农村融资担保制度、农业保险、农业价值链金融。

土地经济研究室

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SSCI、SCI等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提交政策建议30余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土地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

研究方向:土地制度、农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村人才政策、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研究室

2017年成立。近5年来,研究室成员主持或参与城镇化、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成果40余项,含专著(合著)4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蓝皮书报告10余篇、政策建议10余篇。

研究领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城镇化

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建设、村镇发展规划、市民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

食物经济研究室

成立于2020年,是根据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在原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基础上调整形成的,现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2人,在食品供求及价格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基础。未来重点发展食物经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形成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前沿思想和决策支撑,重点研究包括粮食安全、粮食供给、食物需求、食品安全、农产品及食品价格、城乡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行为,及时跟踪研究有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正积极引进年轻优秀科研人才,不断壮大研究队伍。

研究领域:食物经济学

研究方向:粮食安全、粮食供给、食物需求、食品安全、农产品及食品价格、城乡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行为。

(二)出版部门和出版物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

农村发展研究所下设一个编辑部,编辑出版两份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所长魏后凯任期刊主编,学部委员张晓山任期刊编委会主任。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经济》为月刊,主要发表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经济学论文。《中国农村观察》为双月刊,主要发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在51种农业经济类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1369)排名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5.302)排名第一。目前两刊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师生、党政机关和各级政策研究部门等进行中国农村研究的必备刊物。同时,两刊也为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所订阅。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简称“农村绿皮书”,初版于199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以年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特色,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市场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并对当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对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研究、决策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初版于2016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每年聚焦一个主题,由总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组成。重点关注“三农”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

初版于2000年,是每隔一段时间(23年)从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遴选部分结集出版的系列文集,代表了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

简称“扶贫蓝皮书”,初版于2016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农村发展研究所等相关力量,撰写、出版和发布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由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组成。旨在全面、客观、专业、权威地报告、解读和分析中国减贫的进程,全方位展示中国扶贫开发成就,深度分析中国减贫面临的挑战和形势,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的进步,同时使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中国“三农”研究》

初版于2017年7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研究专报》的系列政策建议集,通常每年出版一辑。该文集侧重对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兼具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特点,既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也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建言献策作用。

(三)职能部门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负责本所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包括公文处理、规章制度完善、财务及物资管理、安全保密、行政后勤服务、文书档案收集等;负责人事管理,落实人员调配、高级专家管理、职称晋升、职务任免、年度考核、人事档案、工资福利社保、职工教育培训及博士后管理等;负责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承担院党组、院职能部门或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科研组织处

负责组织、协调本所的科研活动、对外学术交流及创新项目的实施;建设和管理我所国情调研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任务;依据国家法规管理学术社团、非实体研究中心;负责年度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统计及相关科研资料的归档等。

(四)智库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

成立于2016年9月6日,是以农村发展研究所学者为主、国家部委官员和其他研究机构专家参与的“三农”研究的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宗旨是以服务决策、咨政建言为己任,开展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智库设有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与秘书处,并定期刊印《研究专报》。智库秘书处同时负责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理事会的日常事务,并为该理事会的学术活动提供服务。

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2005年发起、各地方社科院轮流举办、全国知名的“三农”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理事会。

(五)研究中心

1.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成立于1994年,宗旨和业务范围是开展生态与环境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政策咨询、专题培训、科研会议、学术交流等方式,为从事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开展学术研讨与合作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

成立于1996年,宗旨是推进中国反贫困理论、经验和政策的研究,促进国家扶贫政策完善、贫困治理和管理能力提高,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共享扶贫经验。业务范围是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扶贫方式试验和创新、扶贫人才培养、扶贫政策和项目的咨询及评估。

2.所级非实体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8年,宗旨是加强学术机构与政府、民间团体之间的合作,提升中国合作经济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合作事业的发展。业务范围是合作经济基本理论研究、中外农民合作社法律、政策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举办国际合作社系列讲座和合作社发展论坛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

2020年6月8日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重点学科和土地经济研究室成立,宗旨是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业务范围是组织和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搭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的交流平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国际交流。

(六)挂靠社团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成立于1984年,下设理论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农村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林业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塌陷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12个专业委员会。宗旨是团结全国生态经济工作者,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业务范围包括:生态经济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生态经济杂志及国内外学术书刊资料;开展相关的咨询活动。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成立于1979年,下设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渔业经济专业委员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养猪经济专业委员会6个专业委员会。宗旨是搭建产学研政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中国林牧渔业发展、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业务范围是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工作;承担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为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资讯与咨询服务;编辑出版有关学术著作和内部刊物。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

成立于1982年,宗旨是推动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的研究与交流以及国际农业经济、贸易与合作。业务范围是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内外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为国内外有关部门提供国外农业研究、咨询与合作服务。研究会当前拥有会员600人。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

成立于1986年,致力于中国已经城镇化地区及未来即将城镇化地区“三农”研究,坚持为中央和地方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为首要任务。业务范围是组织开展城郊经济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国城郊经济学学科建设,以及国内外城郊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承担部委和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开展决策咨询服务;编辑出版相关刊物、年鉴、学术专著等,开展城郊经济知识普及和培训工作。

(七)教育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村发展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村发展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依托,承担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任务。

农村发展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获得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招生权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年1月,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6年5月,增设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农发所,农发系教学资源丰富,研究和教学力量雄厚,以小而精、研究型为导向,多年来培养出众多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决策部门、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现任农村发展系主任为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成立于1997年,设站一级学科为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为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自建站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90余人,培养出站博士后60余人。

四、科研成果

按照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库”、“智囊团”建设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发展研究所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学科底蕴,传统的优势不断巩固和发展,取得了大量的、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和政策制订部门具有较大的影响,所发表的著作与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奖,在一些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近些年来,陆续发表的各种专著、研究报告、文集等300余部(本),每年完成论文、调研报告、资料综述等约400万字。迄今已有近60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省部级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五、学术交流

农村发展研究所与国内有关的研究机构、高校、地方社会科学院、中央和各地农村发展实际工作部门有着广泛联系,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农村发展研究所还在浙江湖州、山东烟台等建有国情调研基地。

农村发展研究所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转型农业经济研究所、波兰科学院农村与农业发展研究所、意大利国家农业经济研究所、新西兰林肯大学、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日本协同组合学会、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日本农畜产业振兴机构、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等多个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经常进行学术互访、资料互换,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和活动。

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科研大楼西段13层

邮编:100732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010-85195646

电子邮箱:office-rdi@cass.org.cn

科研组织处:010-85195645

农村发展系:010-85196477

传真:010-65137559

网址:http://rdi.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