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艳

时间:2022-05-18 点击数:

王美艳,山东临朐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关系研究室主任,《劳动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2.9 - 1996.7,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法学学士

1996.9 - 1999.7,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法学硕士

2003.9 - 2006.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9.7 - 2006.7,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3.9 – 2004.8,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6.8 – 2011.1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12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劳动力迁移、就业与工资、劳动关系

主要专著: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5),《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3),《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要代表作(中文):

王美艳(2015),“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劳动经济研究》第3卷第3期,第79-105页。

周晓光、王美艳(2015),“中国劳资冲突的现状、特征与解决措施”,《学术研究》第4期,第72-77页。

王美艳(2014),“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与影响因素——兼与城市居民比较”,《宏观经济研究》第9期,第3-16, 26页。(《新华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第49-54页)

蔡昉、王美艳(2014),“中国面对的收入差距现实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第2-7页。

王美艳(2013),“《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问题和对策建议”,《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第23-31页。

王美艳(2013),“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宏观经济研究》第7期,第18-25,83页。

蔡昉、王美艳(2012),“中国人力资本现状管窥——人口红利消失后如何开发增长新源泉”,《学术前沿》第6期·上,第56-65页。

王美艳(2012),“农民工汇款如何影响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来自江苏和安徽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第93-101页。

王美艳、Emily Hannum(2012),“199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人口教育发展研究——来自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第3期,第60-7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转载,第141-142页)

王美艳(2011),“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学习与实践》第7期,第59-66页。

王美艳(2011),“农民工还能返回农业吗?——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第20-30页。

蔡昉、王美艳(2010),“当中国制造业遇到刘易斯拐点”,《管理@人》第11期,第52-55页。

都阳、王美艳(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第17-24页。

王美艳(2009),“教育回报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世界经济》第5期,第3-17页。

蔡昉、王美艳(2009),“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4-10页。

蔡昉、王美艳、曲玥(2009),“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第5-16页。

蔡昉、王美艳(2009),“如何实现保增长与保就业的统一”,《理论前沿》第11期,第10-13页。

都阳、王美艳(2008),“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6期,第56-62页。

王美艳、蔡昉(2008),“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第19-26页。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第6期,第4-11页。

蔡昉、王美艳(2007),“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发展观察》第4期,第14-16页。

蔡昉、王美艳(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第4-12页。

王美艳(2007),“‘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与农民经济行为’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劳动经济学》第1期,第147-151页。

王美艳(2007),“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歧视的变化”,《中国劳动经济学》第1期,第109-119页。

蔡昉、王美艳(2006),“‘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第6-10, 51页。

蔡昉、王美艳(2006),“‘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放导报》第1期,第31-39页。

王美艳(2006),“《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书评”,《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期,第184-188页。

王美艳(2006),“解析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发育道路——评Knight和宋丽娜《中国走向劳动力市场》一书”,《中国劳动经济学》第1期,第142-147页。

王美艳(2006),“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第70-73, 79页。

王美艳(2006),“农民工工资拖欠状况研究——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第23-30页。

蔡昉、王美艳(2005),“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研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第5-10页。

王美艳(2005),“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36-46页。

王美艳(2005),“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经济研究》第12期,第35-44页。

蔡昉、孟昕、王美艳(2004),“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养老保障改革:挑战与选择”,《国际经济评论》第7-8期,第40-43页。

蔡昉、王德文、都阳、王美艳(2004),“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回应几种有代表性的怀疑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1期,第5-11页。

蔡昉、王美艳(2004),“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读解中国城镇就业增长”,《经济学动态》第2期,第24-28页。

蔡昉、王美艳(2004),“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68-79页。

王德文、王美艳、陈兰(2004),“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经济研究》第4期,第41-48页。

王美艳(2004),“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个两部门检验”,《中国劳动经济学》第1卷第2期,第45-60页。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2003),“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管理世界》第2期,第58-63,70页。

蔡昉、王美艳(2003),“非典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第27-29页。

王美艳(2003),“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5期,第94-98页。

蔡昉、王德文、都阳、王美艳(2002),“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劳动力市场扭曲—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因素”,《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32-37页。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2002),“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经济研究》第9期,第24-30页。

蔡昉、王美艳(2002),“户籍制度改革:开启城市经济的源头活水”,《规划师》第10期,第5-7页。

蔡昉、王美艳(2002),“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第49-52页。

都阳、王美艳(2002),“认知能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上的绩效”,《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第47-56页。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1),“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第12期,第41-49页。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1),“人口转变新阶段与人力资本形成特点”,《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第19-24页。

蔡昉、王美艳(2001),“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江海学刊》第6期,第35-39页。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1),“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第6期,第12-16页

  • 上一条:曲玥
  • 下一条:吴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