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谈“零碳转轨发展关键路径的定位、潜力及协同”
讲座现场
2023年9月27日上午9:30-11:30,“孙冶方大讲堂”第十二讲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潘家华老师应邀担纲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主讲题目是“零碳转轨发展关键路径的定位、潜力及协同”。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大学的百余名科研人员和在校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研究员主持。
潘家华作专题讲座
潘家华老师表示,自1997年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减缓工作组的工作以来,他在国际上一直参加相应的活动,对碳中和相关的情况了解比较多。他从全球温升管控的零碳紧迫性、零碳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核心要素拓展、零碳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要素集成融合、高碳化石能源减退与碳移除、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五个方面对零碳转轨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
潘家华老师指出,所谓的气候变化,现在才比较显性。当年十九世纪提出来叫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就是属于太阳辐射可以到地球表面,大气二氧化碳形成一种薄膜,再反射回地球,形成温室效应,使地表增温。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观察到的全球地表温度升高,称之为Global warming即全球温升。近年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用了一个新词叫Global boiling,即全球已然滚烫了,不是“温水煮青蛙”的全球温升了。而温升以后出现一些后果。比如,南极冰盖总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今年7月份,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结果南半球冬天海冰面积减少了260万平方公里,接近20%。另外,按照观测到的1975年以来每十年气温上升0.15度到0.2度,现在已经累计上升了1.1度。现在是2023年,再过三十年时间,按照此速率,似乎肯定是要超过1.5度。在此背景下,潘家华援引美国气候特使克里2023年4月接受美国《外交》采访所表述的观点,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担当,需要中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共同协力。
潘家华老师强调,零碳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核心要素拓展包括量的拓展、质的提升和终端需求的满足。首先,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必须要有经济可行的、足够的零碳能源量的产出。零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能源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全方位多领域创新,使得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经济性提升,市场竞争力凸显。其次,零碳可再生能源生产之质的提升表现在储能赛道,包括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电化学储能(磷酸铁锂、铅碳电池、钠盐电池)、能源转换(氢能)。另外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光热、生物质能源,也具有灵活性。这是零碳保障赛道,保障零碳能源的稳定性、灵活性、经济性。此外,零碳可再生能源终端需求之满足在于消费匹配赛道,包括交通、供热、制冷、制造等。
潘家华老师还指出,零碳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要素集成融合包括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单元位系统集成等。高碳化石能源提质增效有序减退是零碳转型的过渡性赛道,具有时效性,不具备长远性。原因在于:可以不断低碳,但不可能绝对零碳。人工去碳的工程移除和生物碳汇是必要的可以努力扩大但潜力有限的赛道。包括CCUS/CCS/BECCS,碳汇。而CCS和碳汇的潜在空间,只能用于能源系统的应急、备用,以及非化石能源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潘家华老师指出,零碳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各种信息、服务、政策导向。一是经济社会自发性贡献,包括能效提升(直接效率例如发电煤耗减少,间接性例如材料工艺改进的建筑节能)、AFOLU(农业、林业、其他土地利用等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消费行为改变。二是碳的信息和服务赛道,包括各种碳的核算、碳的监测、碳的统计,这也是很重要的赛道。我们需要碳中和、需要碳金融、需要服务。三是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赛道,包括财政、税收、国防、外交、安全、能源、投资、收入、环境、区域、科教。四是国际赛道,走向世界,助力全球净零碳。潘家华老师援引有关数据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的60%以上,纯电动公共汽车占全球的比例一度达到98.3%,电动汽车出口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他认为,我国现在形势很好,但是挑战也很严峻。
最后,黄群慧所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潘家华老师围绕着零碳的转轨给我们分析了各种情况、各种轨道、各种路径、各种赛道,把它的优势、劣势从价格、成本、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怎么才可以协同推进这种零碳转轨,给我们做了一个全面而详实的精彩报告。潘家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吸引了听众对报告中的内容进行热烈地交流和讨论。此次大讲堂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撰稿:何庆红;摄影:刘益建)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