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介绍:
王永钦,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礼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耶鲁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和金融。王永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研究,一直关注和回答中国转型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制度基础、债券体系(地方政府债和债券市场)、影子银行(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和企业间担保网络)、创新型货币政策、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资源误配与系统性风险防范等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都有着深厚的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本次讲座中,王永钦老师介绍了一些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方法,并详细讲解了灵感(idea)的来源和落实方法。
首先,王老师介绍了开展“好的研究”的相关要点。想要开展好的研究,首先要善于寻找灵感(idea),提出一个好问题。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需要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特征,研究者应该对症下药。例如,在进行政策相关的研究时,提出的问题在政策上应该是重要的,无法对政策建议起到帮助的问题要慎重看待;而理论问题着重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理论问题时,研究者应当富于想象力,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善于类比。此外,要学会区别“领域”和“问题”。缺乏经验的学生苦于写不出文章时,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有待研究的“领域”,却没有找到领域中的“问题”。
随后,王老师强调了理论基础在寻找灵感中的重要性。现实中,很多文章的作者缺乏理论框架。为便于理解,老师做了一个比喻:理论像是一张抽象地图,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坐标,研究时没有坐标就无法下手;理论就像是光,没有光就一片黑暗,差的理论可以让人看见阴影,好的理论可以让人惊艳。王老师也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在研究者的研究中可以扮演重要的坐标,如阿罗-德布鲁模型、科斯定理、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提布模型、收入等价原理等。王老师指出,经济研究中问题的实质是“摩擦力”。现实中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研究者会进行严格的假设,然后对照现实一步步放宽假定。阿罗-德布鲁模型是最重要的基准,严格假设市场外生,信息是完全的。进一步地,科斯放宽了假设,并构造拟线性的效用函数,在满足假设的情况下,任何制度配置的结果是一样的不影响最后的均衡。MM模型中,公司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不相干,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那么金融制度是等价的。可以看出,好的研究总是建立在前人优秀的理论之上,研究者必须要重视理论,应当对领域里的理论要了如指掌,并培养深刻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做好研究。在积累了一定理论基础,并找到好的灵感之后,研究者还应当清楚地回答问题说清理论假说。实证研究应当阐明机制,很多人能找到理想的自然实验,但不知道机制,最终只能做一个评估意义上的研究。最后,因果识别也要清楚,为此研究者应当掌握的检验方法有:IV、DID、RD、bunching等(见往期课程小结)。
最后,王老师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怎样寻找灵感(idea):在现实中寻找对理论基础的偏离。经济学研究不只要演绎法,还要善用归纳法,很多优秀的学者都强调了归纳法的重要性。灵感(idea)是对理论现实的偏离,从真实世界中寻找灵感,然后从个例推出一般性的结论。一些具体的寻找灵感的方法有:
1.多读报纸,特别是金融、财经类报纸(专业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大众类《经济学人》)
2.和内部人(了解情况的人/更懂行的人)聊天,获得他们独特的视角
3.参加学术会议
4.阅读其他专业的书籍(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学)
王老师总结道,“现实中不缺乏美,只缺乏观察美的眼睛”,构建一个好问题,要善于观察,学会以小见大、“上纲上线”,将真实世界当作自己的“实验室”。此外,理论问题能提供新的视角,实证文章对理论进行检验,理论问题和实证问题的研究者也应当相互学习,树立一个自己研究的标签,寻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围绕主线进行研究,争取达到实证和理论的结合。
来源:香樟经济学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