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中国城市论坛(2022)成功举办

时间:2022-12-30 点击数:

20221225日,以“‘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论坛(2022)在线上成功举办,该论坛旨在深入探讨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城市绿色转型的模式与路径,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参考、贡献智慧。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承办,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城市与环境研究》杂志社、《城市问题》杂志社以及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CJUES)等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的大力支持。论坛设置开幕式、主旨演讲及十个并行主题平行论坛,近400名人员在线参会。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高文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分别致辞。


高培勇致辞

高培勇对出席论坛的各位学者、老师以及同学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有关各方表示感谢。高培勇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城市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就必须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引领,特别要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情出发,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载体作用,重点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大理论命题开展研讨交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研究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要以“双碳”目标要求为动力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要立足城市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注重分类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城市碳达峰行动。要以幸福美好生活为目标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城市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家园。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使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潘家华致辞

潘家华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报告中强调了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他认为降碳是关键、核心,只有降碳才可以减污,降碳也必然推动经济增长。中国风、光、水的产能和产量是世界上的巨无霸。以动力电池为例,全球世家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占了6家,宁德时代一家即占据1/3;中国纯电动汽车占全球份额的60%以上,全球的纯电动公交汽车98.4%都是中国生产的。这些数字背后也代表了就业,所以减碳、降碳并不是刚性约束,而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潘家华认为应坚定不移地实现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转轨发展,风光可再生能源可以使能源安全有保障,不能一味依靠石油和天然气。最后,潘家华总结了城市的发展四个方向:规模扩张型发展、饱和型城市化更新、规模收缩型发展和乡村就地城市化,他指出这些方向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高文书主持开幕式


理事单位会员授牌仪式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授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单位,增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赵晓峰先生为理事。潘家华会长对此表示欢迎与感谢,同时指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社会服务属性,希望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繁荣发展。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上下半场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单菁菁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毛其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杨开忠发言

杨开忠教授演讲的主题为《生态文明科学的一个框架——IPADMET模型》。杨开忠试图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变化人类驱动力分析框架——生态文明科学框架。他指出传统的IPAT恒等式把一种物质变换从各物质协同代谢与流动过程整体中割裂开来,把其协同代谢与流动的环境影响单纯地归结为自身代谢与流动的特征与人口、富裕倍增,忽视了各种物质变换的协同作用。杨开忠尝试构建了新的架构IPADMET模型。根据IPADMET模型,控制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应协同推进紧凑、降耗、扩绿、减排、人口和经济增长。最后,杨开忠指出,IPADMET模型为环境变化的基础科学提供了新的可行方向、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各地区禀赋差别之大世上少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各个地区也必然有结合自身区情的特点,因而IPADMET模型对中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秦尊文主持上半场


魏后凯发言

魏后凯教授演讲的主题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格局》,魏教授指出2021年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提高0.83%,城镇化增速已经明显减缓,这也表明长达20多年的城镇化超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他认为城镇化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格局。要把握住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绿色城镇化是近年来各国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同时,魏教授还强调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三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要加快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坚持城乡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实行城乡空间的双重管控以及统筹协调城镇化与耕地保护。


毛其智发言

毛其智教授演讲的主题为《未来城市规划研究》。毛教授从乌托邦引入,随后讲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理想城市的特征和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多种趋势。他指出在线化、智能化、个性化、小型化、居家化、共享化、社区化将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毛教授还提到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最后,毛教授结合2016年联合国《新城市议程》提出的愿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确保可持续和包容型的城市经济、确保环境可持续性,提出未来的城市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具有宜居性,老百姓要有幸福感。二是要有韧性,我们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三是权利的公平性。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我们的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四是低碳,过去叫做节能减排,现在是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我们未来城市的发展。



单菁菁主持下半场下半场


张永生发言

张永生教授演讲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张永生指出,工业化带来了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他认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背后不仅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然当做资源攫取的对象),也体现出目的和手段的背离:劳动者行为的转变以及消费行为的嬗变(如厂家每年更新款式,引诱消费者不断购买最新款的产品,导致消费主义盛行)。张永生指出,现有的城市无论是其承载的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当作为城镇化基础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因为不可持续而需要深刻转型时,城镇化的模式也面临深刻转型。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回到发展初心: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福祉,GDP只是手段。总的来说,我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有了大规模城镇化现象,我们现在面临文明形态转变,从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那么我们不能按照过去的概念重新线性地去推导未来的城镇化模式,可能要进行重新定义。


方创琳发言

方创琳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双碳目标下城市群的绿色转型发展思考》,演讲围绕城市群是碳排放的集中区和主体区、城市群是全球碳转移的主要承接区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演讲。首先,他指出全球碳排放总量在增加,2021年约为363亿吨,中国114.7亿吨,占31.6%,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受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难度大的影响,我国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城市群,约占72%,因而也是碳中和的责任区。方教授发现碳排放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先增后降的规律,指出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过程实质是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同时,中国城市群充当了全球低中端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因而承接了隐含的最多碳转移量。2013年中国因贸易被发达国家转移至国内的隐含碳排放量高达17亿吨,占自身工业碳排放量的25%。最后,方教授给出碳中和型城市群建设路径的基本框架,指出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实现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实现城市群低碳能源建设一体化;建设碳交易市场,实现城市群碳交易市场一体化;开展碳中和型城市群建设点,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等等。


高国力发言

高国力教授演讲的主题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高教授首先分享了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城市发展相关内容的心得体会与思考,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基本原则、战略安排等高度概括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随后,高教授详细分析我国目前城市高质量发展所处的现状水平,并将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概括为六个“打造”和两个“保障”,分别是打造宜居城市、打造韧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打造着眼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更为长远的一些目标追求、打造绿色城市、打造人文城市、保障城市治理水平、保障投融资需求,并对各个方向如何采取行动分别做了全面阐释,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领域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王凯发言

王凯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机遇》。王凯指出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质量是重点。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正是城市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一时期,针对城市自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住房建设、功能优化等城市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是当误之急。我们要深刻理解新时期中央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全面与协调、补短板、提品质。注重全龄友好新要求,做到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友好,在各类设施的系统完善上发力。其次是要认识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要求,2035年前后是关键时期:城镇人口峰值与碳排放峰值两峰叠加。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城市更新亟需形成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有机更新,可以避免高碳“锁定”效应。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同时还要注重存量更新,不大拆大建,防止排碳过多。


主旨演讲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对本次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各位专家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对发表演讲的各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年会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工作人员表达真挚的感谢。

当天下午为并行主题分论坛环节,共包括10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绿色转型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低碳发展与城乡共荣、城镇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低碳智慧化发展、“双碳”与基础设施建设、“双碳”与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碳”目标下工程建设人才的培养、“双碳”背景下建筑企业的实践与挑战和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十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至此,“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中国城市论坛(2022)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会学术科研部 何浩钦

核校:丛晓男、单菁菁、陈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