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2022)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研讨会系列报道二:专题演讲环节

时间:2022-12-08 点击数:

123日下午,第七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2022)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研讨会专题演讲和两个平行论坛以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召开。本次主题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由劳动经济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协办,并得到《劳动经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教育经济评论》《中国劳动》等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大力支持。论坛设置主旨演讲、专题报告及“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与职业开发”两个平行分论坛,近600名人员在线与会。其中,主会场专题演讲依次从劳动关系、“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力资源、人才与共同富裕三个单元展开,劳动经济学研究各个领域的9位专家发表了演讲。


燕晓飞教授主持单元一专题演讲

单元一是劳动关系专题,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燕晓飞教授主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纪韶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乔健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院长潘泰萍教授等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演讲。


纪韶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纪韶教授演讲的主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革中的零工经济与灵活用工发展》。纪韶教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零工经济相关概念、性质、研究边界。她指出,零工经济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新型分配形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现至今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变革中不断演进、迅猛发展,如今不再是一种发展初期的边缘经济形态,正日渐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重要力量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她强调,零工劳动力市场存在复杂、多维、多元等特征,不是扁平单一的,不能瞎子摸象一以概之。零工经济的出现赋予劳动力市场更强的发展韧性,但同时又让有结构性矛盾的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挑战,亟需完善规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乔健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乔健教授的演讲主题为2022-2023就业和劳动关系现状与展望》。乔健教授回顾了202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就业总体保持稳定,工资收入平稳增长,社会保险走向全覆盖,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但劳动争议出现大幅增长。乔健教授202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做出七个前瞻判断,认为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前景面临放缓和不确定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会对传统产业就业人群产生不利影响,劳动力市场三重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新就业形式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也面临其他众多新问题、新挑战,劳动争议持续攀升。由此,乔健教授2023年中国劳动保障政策提出若干建议


潘泰萍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院长潘泰萍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的职工需求与就业质量提升》。潘泰萍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七个类型的主要行业开展调研,得出职工需求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工资收入获得感低、就业难度高、技能提升需求强烈并且工会有较高期待。团队对职工压力来源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排序。总体来看,工资收入问题成为H省当前最为迫切的职工需求。另外,在养老问题、住房保障、医疗问题等方面的职工关注度也较为集中。对此,团队针对性提出加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聚焦职工素质提升,切实履行工会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等政策建议。



屈小博研究员主持单元二专题演讲

单元二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力资源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屈小博研究员主持。中国人事科学院人力资源市场和流动管理研究所主任田永坡研究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瑛教授、荟才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雪等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演讲。


田永坡研究员发表专题演讲

中国人事科学院人力资源市场和流动管理研究所主任田永坡研究员的演讲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创新》。田永坡研究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和沿线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他认为,生产技术水平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作为载体创新,反映出人力资源服务在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与开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养数字化人才,综合利用各类开放政策和载体,构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供给结构。


陈瑛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瑛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生产自动化与东道国员工敬业精神: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的实证研究》。陈瑛教授基于OCEES数据,分析了“生产自动化选择和使用”、“工作任务自动化”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影响,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在“生产自动化选择和使用”与“员工敬业精神”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需要关注自动化引入后短期内东道国员工整体的工作投入度变化,防范因短期局部性的自动化引入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产生劳动争议或纠纷风险。此外,跨文化培训和相互学习策略能缓解自动化带来的雇佣管理困境,获取东道国员工更大程度上的认同感。对此,建议挖掘企业内部东道国人才价值链,同时海外中国企业雇佣管理需要从被动适应向主动传播转变。


赵红雪总经理发表专题演讲

荟才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雪的演讲主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赵红雪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切入,介绍了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管理的四种基本模式。赵红雪认为,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会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情景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文化差异大、跨文化管理人才不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要实现高效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就需要提升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着力打造兼容并蓄的企业文化,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及阶段选择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打造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最后,赵红雪提供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模型,并通过具体优秀案例分享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



冯喜良教授主持单元三专题演讲

单元三是人才与共同富裕专题,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何勤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黎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苗仁涛教授等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演讲。


何勤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何勤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技能需求与收入不平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AI解决方案经历了自动化低状态、增强高状态这两个早期阶段,进入了使能自动化与增强解决方案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何勤教授研究团队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和劳动者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并分析技能溢价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存在技能溢价效应,并且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提高会促进劳动者收入增加,技能需求在二者之间起重要的传导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先进性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会因岗位、行业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化影响。该研究为技能培训制度的完善、特定岗位和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黎煦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黎煦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小学入学年龄对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基于中国双胞胎数据的证据》。黎煦教授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独特的城市成年双胞胎数据,分别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入学年龄(SSA)对教育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在孩子入学年龄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家庭环境更好和自身素质更高的孩子,一般就读小学更早,从而能获得更高的教育。但给定相同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入学年龄不会影响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并且也不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结论对试图选择受孕时机或用剖腹产的方式把孩子生在当年91前的父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苗仁涛教授发表专题演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苗仁涛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工作不安全感的双刃剑效应:内外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双中介模型》。鉴于工作不安全感的两面性,苗仁涛教授研究团队兼顾工作不安全感的阻碍性和挑战性,探究不安全感对工作投入、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通过主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研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没有显著影响离职倾向,相反可以提高工作投入,这对以往“工作不安全感具有负面影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丰富并拓展了不安全感的影响结果研究。由此得出组织实践启示:第一,组织不必过度警示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而应采取措施引导员工正确认知和评价工作不安全感;第二,组织必须了解并重视雇员的职业目标发展方向;第三,组织要根据员工职业抗逆力水平高低进行分类管理。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高文书教授总结致辞,对发表专题演讲的各位专家、参与研讨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真挚的感谢。至此,专题演讲环节顺利完成。